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 > 教育资讯

1月11日, 第七届成都教育年度盛典来啦! 今年哪些单位个人获奖?

第七届成都教育年度盛典组委会

2017年,在青海德令哈工作的中国恒星研究天文学家邓李才遇到一个难题。

当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参与了一个名为“SONG计划”的国际合作项目。这是一个听起来就足够浪漫的追星计划:

来自全球的天文学家们打算围绕整个地球的不同经度,安装多台光学天文望远镜,让人类可以实现连续24小时不间断观星。

邓李才面临的难题在于,当越来越多的城市烟火和灯光掩盖了星辰的光芒,中国这台参与追星接力的望远镜,该安放在哪里,才能看到“不眨眼睛”的、最稳定的星星?

经过团队全国多地辗转对比选址,一个原本寂寂无闻的地名,惊讶了全球天文界——中国冷湖。

凭借全球顶级的暗夜条件,冷湖不仅填补了东半球大型天文观测基地缺失的空白,更成为全世界最优质的观星地点之一。

肆意弥漫的迷雾,不稳定的气层,不只是观星人的噩梦。与之类似的场景,教育人也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在舆论场和教育圈的双重审视视角下,教育留下的不只是理论的谜面,更是需要躬行作答的教育现实:

——人的培养,如何对抗工具塑造?

——教育管理的责任边界,如何更加清晰?

——多元评价,何时能彻底摆脱应试惯性?

——校家社之间,如何构成最稳定的教育三角形?

——一线教师的负担能不能轻一点,再轻一点?

——如何设计更好的激励机制,让进取心打败钝感力?

——————————————————

这些来自教育观星者的现实天问,答案似乎并不难回答。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一切的教育迷雾,本质都在于对人的基本量度出现了偏差。

偏差如何校准?法国哲学家、作家西蒙娜·薇依的答案是:“若已知社会在何处失衡,就应尽己所能,在天平轻的一端加上砝码。”

对于教育而言,天平的一端应该加上的砝码,就是教育的常识,是教育人应当追求的恒定价值,是在喧哗和嘈杂中看见教师,看见学生,看见人。

除了喧嚣,焦虑和不安也给2023年的教育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击。

现实波谲云诡,时代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量子计算……当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概念扑面而至,这既让人振奋,但也让很多教育人在2023年有些坐立难安:如果没有高歌猛进的教育理念颠覆,没有大刀阔斧的教学过程改革,没有标新立异的教育话语体系,我们是不是就将落后于时代?

对此,《技术陷阱》的作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给出的建议是,教会孩子去掌握一门无法被量化的技能,才能在未来更具竞争性。

而无法被人量化的,显然就是人本身。

因此,对于2023成都教育年度盛典的破题,我们把题眼留给了那些已经穿越了时间的周期,历久弥新的关于“人”的常识: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陶行知一直在强调“活”:“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的学校。”

——理想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记》有着极为精炼的概括:“长善救失”,即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理想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叶圣陶毕其一生疾呼:“尊重儿童,相信儿童。”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得浪漫至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至于那个更本质的问题,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蔡元培在百年之前就有了完整的思考,“教育不是把人造成某一种器具,而是有着健壮体魄、健全人格的人。”

——————————————————

当驱散喧嚣和焦虑的重重迷雾,先贤们给出的教育答案,如此清晰,却又如此简单。且无一例外,全部的指向和落脚,全部都是对“人”的观照。

最经得起检验的,竟然是最朴素的;最朴素的,竟然是最稀缺的。

求索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些恒星一直都在,只是暂时被迷雾和烟火遮住了。焦虑也是不必要的,与其忙着追逐新的概念,与其忙着塑造新的系统,不如重新穿过时间,去冷湖的暗夜里,来一场与朴素的重逢。

只有跑偏的价值准心才需要被重置。那些如恒星一般的恒定价值,需要的只是被看见和被坚持。

因此,无需喟叹现实之难,无需放大变革之险,没有守不住的传统,也没有到不了的未来。顺应潮水的方向,常识就是你最有力的船桨,朴素就是你穿越海上迷雾的北斗。

1月11日,我们一起共赴这场与教育的第七次相约,寻找最适合教育观星问天的冷湖。

在以“人”为度量衡的标尺之下:

——我们不只是希望看到起舞的大象,更期待看到突围的百万蚂蚁雄兵。

——我们不只是会赞美耀眼的太阳,也会不吝掌声于银河里闪耀的微光。

——我们更坚信,真正的教育人会以最恒久的定力,穿越喧嚣迷雾,在教育价值上相遇,在教育实践中接力,携手刺破云层,被历史的观星者们看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