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与第一轮“双一流”名单相比,此次名单的一大变化在于,没有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且不再有A类、B类的区分。
从评选结果看,很多网友都表示不理解,很多老牌医学院的优势学科竟然没有入选,北有首都医科大学,南有湘雅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令人遗憾。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还不如上述这3所学校的,居然也登上了“双一流的快车”。比如广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只得到了B+。比他靠前的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是A-,却没有评上。
临床医学评估结果比广州医科大学要好的学校有:
看到这,很多人就说这次的双一流评选,是不是会让医学类院校的格局重新调整了?
其实,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双一流的评选,是不是能划分医学院级别的依据,换句话就是,评上双一流的医学类院校,就比没有评上的实力强?
我们从“医学界”2021年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来看,大致可以把这些学校分为以下几个梯队:
1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大医学部、复旦上海医学院、上交医学院
2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
3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武汉大学医学部、郑州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解放军医学院
4 安徽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等。
第二梯队上,在双一流名单公布后,首都医科大学没有进入双一流,表明首医的科教、科研可能与它的临床不在一个匹配的位置。换句话说,它的医学教育虽然得到了附属医院的支持,但是医学院的教育资源没有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部的临床医学虽然没有入选,但是口腔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这3个学科的脸面还是保住了。
中南大学的湘雅医学院虽然没有入选,似乎也不再具备医学院校老八所的实力,或者说失去了一年接近一个亿的双一流支持,这些对它来说都是小雨点。看看每年报考中南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湘雅医学院的录取分数都是最高的。一所医学院的核心在哪里?是医院。无论是国家直属还是非直属,谁掌握了医院,谁就具有更稳的发展空间。没有患者来就诊,没有疑难杂症的解决,哪里来的权威?看看湘雅医院人满为患的场景,不用明说,也知道它掉不下去,至少不会到下一个梯队去。一边是高质量的生源,一边是络绎不绝的医治患者,想不发展,都难。
第四梯队的广州医科大学靠着呼吸所和钟老的能力,搭上了双一流的末班车,是有机会实现突破。唯一需要面对的就是资金问题,资金不到位,学校的整体实力依旧上不来。广医大和南医大都属于市属重点大学,在资金方面体量相当,所以位于第四梯队的广州医科大学要想升到第三梯队,难度确实不小。
温州医科大学是在2012年才拿到的博士点,虽然近些年发展迅速,优势学科明显,像眼科等全国出名,在全国医学科技量值近5年都可以排在25名左右,但整体实力依旧无法超越天津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
第三梯队的郑州大学医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虽然评估结果都是B类,但是在上一次就已经被纳入双一流。天津医科大学是211,给了一个自定名额,郑州大学是211,上一轮被重点扶持,为双一流的一流大学B类,给了3个自定名额。985至少是3个名额,211至少有一个名额,可以自己选择学科得到双一流经费支持。这种情况下,郑州大学医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都将临床医学推选出去,获得了教育部的支持。
所以在此轮双一流的评选中,出现了学科不拔尖,却入选的情况。郑州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整体实力还是偏弱,要想往上走一梯队,与湖南的湘雅、武汉的同济去拼,很难有胜算。
医学院的实力体现,不像其他学科,需要高质量的论文来体现。它只要附属医院质量,患者人数,临床实力,因为它涉及到人命关天,其他都是空谈。医学院的格局变化不像大家想象的如此简单,双一流确实可以带来一定的优势,但要重新洗牌,打破格局,还是比较遥远的。
最后啰嗦一句:双一流的结果,不用看得特别重。没有评上的,不一定比评上的差。之前的985、211,或者参考起来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