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之中,考研提升学历显得就格外重要。但是考研录取与否有时候并不仅仅取决于你的笔试成绩,你被录取与否,高校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那么高校是按照什么标准录取的呢?有些时候虽然你初试的成绩比别人高,但是也不一定被录取,有些学校对待本校考研的同学还有可能优先考虑录取,有些学生因为本科学校并不是211院校也不是985院校,而被报考学校歧视等,以上这些录取情况都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但这都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一切都是报考学校的自主选择权造成的。高校的自主选择权虽然造成了人们对它的不满,但是有些时候对于补录的考生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在此次考研中,有17名同学在华中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补录中被录取,这对于17名同学来说简直是重大好消息,这17名同学经历一波三折,最终被录取。这就是自主选择权的好处,事物总是有两面性,虽然自主选择权引起人们的不满,但是对于补录的学生来说,对于这17名同学来说却是一个好机会。这17明同学正是借助这样的机会才会有鱼跃龙门,才会成功。
高校的自主选择权虽然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但是这对于高校里面的研究生导师来说却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录取方式更有利于他们选择令自己心仪的好学生。研究生复试时,导师总是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当中都折射出同学们的性格,处理事情的能力等方方面面,通过这样的复试,导师大概对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知道哪些同学更适合研究生,更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导师的自主选择权帮助他们选拔出一批可培养的好合作的好学生。因此对于高校自主选择权,教授们均一致赞同,表示满意。
高校录取研究生与高考生的方式是不同的,造成此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种人才的培养方向不同。研究生以后的培养方向是为国家培养研究型人才,而高考生则是为国家选拔人才。
因此选拔高考生只用笔试,区分出不同水平就行,并不用复试,而研究生不同,研究生不仅要笔试还用复试,两个都过关才会成功被高校录取。这种人才的培养不同导致的录取方式也是不同的。
本科期间与研究生期间的不同点之一就是与老师的关系不同。在本科的时候,任何职称的老师都可能成为教你的老师,比如博士生导师有时候都可能是你的老师,而有时没有职称的助教也能成为你的老师,他们的水平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本科期间与老师的交流也不会很多,本科期间自己的老师称之为老师。而研究生导师不一样,研究生的老师是称之为导师的,研究生的导师是固定的,在学校研究生交流最多的就是与自己的导师,他们可以交流学术也可以交流生活,他们的关系很亲密,有时亲密到会像家人一样。
导师选择研究生的标准有时候会与自己的经历有关。比如有的导师自己就是从一个普通本科并非211与985院校的学校一步一步辛辛苦苦走到教授的位置,因此他也会格外重视并欣赏那种从普通本科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他们一定不会歧视这类学生,有时候甚至会着重培养,因为他们深刻知道那种一步步走上来的不易。因此歧视双非学生的说法不都是准确的,这与导师的经历有时候密切相关。导师选择研究生时有时也会受自己经历的影响。
复试除了笔试成绩之外,导师对你的熟悉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导师对比你比对别人熟悉,那么此时你的录取几率就比别人大了很多。你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导师,你会选择你熟悉的呢,还是什么情况都不了解的学生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然要选择你熟悉的一个。这种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一般人都会这样选择。导师培养一个研究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选择时,对学生的了解是会成为影响导师选择的一个因素。为什么本校的学生考本校的研究生更容易,这就与与导师的熟悉程度正相关,在本校,导师肯定时不时的会见到,因此导师相对于外校更熟悉更了解本校的学生,也就更加愿意选择本校学生。
所以上面那些不被人赞同的现象,就不难被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