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什么样的调查结果才有公信力?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事件,有了校方调查结论。11月6日,学校就此发布通报称,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情况,所涉及另两位同学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均符合困难生资助条件,未发现材料作假的情况,未发现“渎职及滥用职权”问题。有关视频中指称的生活品为上述学生勤工俭学收入所购买或亲属所赠,其高消费行为经核查不属实。
学校的回应,没有消除公众质疑。不少网友表示,学校自己调查自己,自说其话,可信度不高。甚至还有网友直言,“学校这个通报又快和指鼠为鸭接轨了”,建议让上级主管部门介入。当事人也表示,对此次学校自查的结果不认可,应该由第三方来调查。
学校的通告得不到当事人和舆论支持,说明还有问题。如果学校不存在“国家助学金被挤占”名额的情况,当事贫困生为何要举报?看校方给出的结论:该生“大三学年综合评定拟获二等国家助学金,学院已于10月24日~10月27日公示评定结果”,那意思很明白,他评上了啊,怎么会“挤占”名额呢?
这其实在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当事贫困生最后是被评上了,但那也只是他在网上举报之后,校方出面与其交涉之后给其添加上的,当事人的名额至少在班级的两次评定中被拿掉了。如果当事人不在网上举报申诉,他还能不能拿到那个二等国家奖学金?
梳理这名贫困生的举报时间线,按照他的说法,全班包括他在内,4人存在建档立卡、低保户等特殊家庭情况,9月18日的第一次评定中,另3名特殊家庭情况的同学排名前三,他排名第五;在他提出异议并据多方核实后,班级于次日进行二次评定,他排名掉到第九,基本确定了失去获得助学金的可能。他怀疑被恶意针对,向校方申诉无果后,发布了多则视频实名举报,而当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大量关注后,10月中旬,学校通知举报者将给予其国家二等助学金。
可见,班级评选“挤占”名额在前,学校考虑舆论影响补救在后,这种情况,学校还武断地得出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的结论,怎么能让舆论及当事人信服呢?
另外一个让人难以信服的原因,是学校并没有公开回应助学金评定标准的公平性问题。通常来讲,建档立卡、低保户等资料,是困难家庭的直接证明文书,在不少学校,据此便能直接被评一等助学金。但在举报者的所在班级,困难程度只占评比标准的五成,另外五成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评选公正性难免让人怀疑。
但校方对此并未回应。更诡异的是,校方还在回应中称,当事人对班级评定提出异议后,校院两级沟通后认为“按照规定其符合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条件”,给予了二等国家助学金。同一个学校,怎么会出现两种结果,难道用的不是同一个评价标准?学校为何不解释?而对被举报的学生,则称“有关视频中指称的生活品为上述学生勤工俭学收入所购买或亲属所赠”,如此轻描淡写,同样让人信服不了。
此番助学金争议,重点在于助学金的评定是否公正公平,但校方以“不存在”、“不属实”“未发现”等作为回应,缺乏有力的事实论证。更荒唐的是,学校作为被举报对象,自己调查自己,自说自话,本身就很难得到舆论的认同。所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回避此事,让权威的第三方部门来调查,消除公众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