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天津助学金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在校生朱同学,通过自己的社交账号实名举报,控诉自己在申请国家助学金过程中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
相关举报视频一经发布,马上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连天津市教委的主管部门也介入了调查,最后的调查结果是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情况、未发现材料作假的情况、未发现“渎职及滥用职权”问题,但朱同学被学校追认获得国家二等助学金的资格(3000元左右)。
事件发酵后,学校让朱同学安排到了其他宿舍,并有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24小时贴身“保护”,可朱同学选择了搬出去,自己在学校外面租房住。后来事件又有了反转,朱同学被爆出自身也不清不楚,同样也有高消费行为……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如今,“天津助学金事件”已经在网络上发酵差不多一个月了,涉事各方怎样了呢?一句话:“多输”局面。
首先是举报人朱同学——申请休学
日前,“天津助学金事件”当事人朱同学(网名@僧丫),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更新了视频,称自己被持续一个月被网暴,精神几乎崩溃,多次出现自杀倾向,暂无法专心于学业,所以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进行自我调理。视频中,朱同学晒出了自己的休学申请书。
其次是涉事辅导员——受到学校处分
由于没有处理好“助学金”一事,让朱同学闹出了这么大动静,甚至在朱同学发布的视频和录音中说出了一些不当言论,给学校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涉事辅导员受到了学校的处罚,丧失了评优资格。
再有就是学校——多家企业与学校解约
曝出“天津助学金事件”后,由于担心会对自身造成不利影响,此前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得很好的几个企业都和学校解约了,这就意味着,至少今明2年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受到影响,没那么好找工作了。
这样的“多输”局面,印证了一句老话: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事情演变成这个样子,恐怕是所有人都预计不到的,但事已至此,再事后诸葛亮也无济于事。
“天津助学金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风波,不仅仅是个例,更折射出教育体系里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学校的管理粗糙、工作不细致,如果辅导员对学生的家庭状况调查得更详细一些,朱同学提出质疑后沟通再耐心一些,做好学生的疏导工作,兴许就没后面的事情了;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体系不够科学,本应该是基于学生家庭状况的客观因素来认定资格的,却加入了很多主观条件,为人为操作提供了条件,加上拿到助学金学生的不理性消费行为,让民众对助学金体系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提出了广泛质疑;等等。
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真正的贫困生已经比较少了,或许也到了改变助学金制度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一些网友的建议很不错,那就是学校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在学校的消费行为,当学生的月消费金额或者平均用餐标准低于某个值时,直接往学生的校园卡里打钱,这样进行精准助学,既可以保护学生隐私,也可以避免学生使用助学金做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把助学金资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