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 > 教育资讯

韩启德: 在科学教育中注入科学史之魂

转自: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编者按

第五届“全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点联席会议”于6月1日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开幕。在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发表讲话,高屋建瓴地为科学史学科的未来发展指明航向。现将全文刊出,以飨学界同人。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来参加第五届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议,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天津市来了三位市领导参加我们的会议,让我们这个会上了档次。此前的会议好像也有市领导、省领导来,但是没有过同时三位领导,可见天津市对这次会议的重视。我对他们表示感谢,这也表示我们科技史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次会议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天师大的同志做了非常认真、非常到位的准备工作。我看了议程,非常丰富,主题集中,所有问题都很好,我相信这次会一定能够成功。我也要感谢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全国同道,各个学科点的负责人,大家都很忙,但是对会议都非常重视。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三点:

01 要把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不管是中国还是在地球的其他地方,是否发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人类的历史包括人类的进化,都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我们如果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就很难真正深入地了解当今人类文明是怎么走来的,更难把控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难以找寻什么是真正的科学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的土壤。刚才三位领导都已经强调了科技史的重要性,我就不再重复。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举措:1、科技史包括医学史应该成为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必修课程,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不管理工科、医科还是文科,都必须学习。对于这一点我在其他多个场合中也呼吁过。2、我建议在各门学科的教学当中,都要贯穿学科史教育,甚至于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在好多场合都很推崇饶毅教授开设的一门生物学基础课程,他这门课程从每一个知识的来源、发展的历史来讲,而不是直接来讲现在的知识。这样的课程才能让大一新生,包括研究生,理解生物学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要研究什么;继而增强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掌握,这样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基于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如果你还在给他讲百年以前的知识,即便是昨天的知识,都会很快成为“过去的知识”,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钥匙。什么是钥匙呢?我觉得钥匙得从科学史的讲述中才能获得,不管哪门课,都要从它的发展历史讲起。3、我建议更多高校都设置科技史院系。你可以在数学系、物理系的各门课程当中讲述历史,但是为了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从北大的经验来讲,我觉得还是要成立专门的科技史系,有机构、学科的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它的发展。4、我还是建议要编制理、工、医、农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的科技史。每一门一级学科,乃至二级、三级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但是我们现在缺乏通识以外一级学科的科技史,我认为这可以成为下一个阶段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怎么在高校里把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科研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

02应该积极探索科技史怎么在科学传播体系创新当中发挥主导作用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是科学普及当中重要的一环。现在各地都非常重视科学传播,纷纷建立起了非常宏伟、漂亮的科技馆,博物馆也开始受到重视。但是我们的科技馆,包括中国科协的科技馆,主要都是在传播科学知识。怎么通过这些科技场馆不仅传播知识,而且来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包括中国科学家精神,这是科学传播面临的一个非常艰巨、亟待解决的任务。我想科技史是科学传播创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讲科学精神也好,思想也好,方法也好,最好的途径就是来讲科学史,讲现在大家见到的科学技术是怎么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就会彰显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我们中国是一个科学后发国家,在过去的百余年中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一直在为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而奋斗,一直在科学技术方面追赶发达国家。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仍然缺乏科技创新的土壤。讲述全人类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发展的,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爱国科学家怎么带领中国走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道路,这个过程就是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就是最好的科学传播。所以我觉得,科技史如何在科学传播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年轻人科学史学人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觉得要做好这个事情,有几点当务之急:1、我们要写作、出版更多、更好的科学史普及读物。现在科普读物不少,但是科学史缺乏普及读物,基本上是译著。我们写过一些教材,但是太学术化了,放在公众传播中是很难起作用的。最近国科大的孙小淳教授写了一本《文明的积淀》,写中国古代技术,我觉得是下了功夫的,写得很好。我们搞学术的人写书要严谨,不是说书、随便讲故事或者在网上传播短视频,要有严格的学术基础。但是也要有可读性,他这本书不仅有严谨的学理,同时也讲了很多故事,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好看。最近葛兆光教授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写得真是好看!全部是有学术依据的材料,但是娓娓道来,故事性强,从全球到中国,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让你耳目一新。我们写各学科的科学技术史,一定要写得好看,我期待着更多这样的书的出版,希望我们大家都来做。2、高校的科学史研究机构是不是能够和科普所、科技馆共建,开展资源层面的合作,包括数据库、专家库等等,大家合作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3、我们要向科学传播、科普机构输送更多的人才。现在科学史研究生也面临很严峻的就业困境,我觉得应该跟科学传播机构联合,更多输送他们用得上的合格人才,这也是我们高校科学史同道们的一个任务。4、我觉得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来兴建科学文化传播基础设施。这里我特别要强调一下科学博物馆的问题。科学博物馆是把科学史和科学传播结合在一起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我觉得清华大学在吴国盛教授的推动下做得非常好,坚持了很多年,从成立科学史系以来就开始建博物馆。最近他们又办了一个展览,把欧洲科学革命中的一些实物买来,还动员清华的工科学生去复原当年的那些科学仪器,我觉得非常精彩。看了这些实物,就让我们对科学史有真正的体认,一件件物品都是有温度的,有的实物甚至比文献更可靠。我们收集的史料不见得可靠,那是当事人写下来的;但是那些器物放在那里,是经得起考验的。不管怎么说,实物要跟文献要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历史。我们的博物馆就可以承担这样的责任,而且要向公众开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最近我们北大医学部在我的倡导下也开始搞医学博物馆,没有想到会那么火,有一个解剖陈列室甚至需要预约,大家都好奇,想要看看自己身体里面长得怎么样。我还强调一物一故事。比如我当年从美国学习回来,从无到有创建实验室,我与工人师傅自己动手制作离体器官灌流装置。把这个装置摆出来,会对现在科研条件下的学生产生较大的思想冲击,对理解中国科学家精神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所以我觉得高校、包括研究机构,尽量在博物馆建设当中发挥一点作用,可以成为一个科学传播事业中新的亮点。03要在科学教育里注入科学史的灵魂在科学教育发展中发挥科学史的作用在现在的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你会认为,我们上的这些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难道就不是科学教育?但是真正的科学教育与那些课程的差别在于,我们要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那么科学教育该怎么办?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认为科学史是科学教育的灵魂。我们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一定要通过科学史来上,不是应该如此,而是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们的欢迎,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效果。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发展科学史这个专业尤为重要。我非常高兴看到,天津师范大学具有战略眼光,把学校的一大重点放在科学史上,在师范院校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实实在在地做出一些事情:成立专门机构,还有专门的合作,我认为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在这方面,其他学校也做得不错,比如内蒙师大引领数学史发展,首都师大等也不错,但是像天津师大下这么大决心的还没有。我相信这些举措未来不仅有益于科学史学科的发展,对于天津师大乃至全国所有师范大学的发展,都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对这次会议寄予厚望,一次会议不可能讨论所有问题,但可以有重点地集中讨论几个议题,达成共识;同时也要探索参与单位之间怎么增进合作的机制,有侧重地做好这几件事情。这次会议的重点在于建设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科学教育里面发挥科学史的作用,我希望大家围绕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充分展开讨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我预祝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