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追光青年,逐梦中山,时长共2分59秒)
长春理工中山研究院首位博士毕业生张霁旸:追光青年,逐梦中山
“2021年8月我满怀憧憬来到中山市火炬开发区,这里快速发展的产业态势、浓厚的科创氛围都深深吸引了我,如今我也已经入职中山研究院,很荣幸扎根在这片科创热土,见证中山光电产业走向新的高度。”近日,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中山研究院”)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仪器科学专业博士张霁旸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作为中山本土院校第一个博士毕业生,张霁旸婉拒了长春、深圳等地投来的工作“邀请函”,选择留在母校工作。可以说,是他选择了中山;也可以说,是中山留住了他。
中山研究院首名博士毕业生
在大湾区“光谷”施展拳脚
为破解光电产业人才短缺的难题,2021年3月28日,中山市政府联合长春理工大学打造了全市首个硕士、博士联合教育培养基地——中山研究院。同年9月,首批180多名研究生正式入驻,张霁旸就是其中之一。
选择到中山发展,是张霁旸深思熟虑的结果。中山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丽娟正是张霁旸的博士生导师,她带领的长理工太赫兹技术研究团队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来到中山后,长理工在太赫兹领域多年的科研成果,与以中山为中心的大湾区产业土壤产生化学反应,进而引起连环的“裂变”。半年时间里,中山研究院就与香山微波建立联合实验室,并在5G/6G、太赫兹波谱、无损检测等研究方向取得较大进展。
在读博期间,张霁旸专攻太赫兹无损检测领域研究,跟随导师李丽娟教授奔赴成都、北京、天津等工程一线,有幸参与了我国航空航天多个型号的研制和试飞工作。
“你会感觉到,在这里接触的都是最前沿的技术,比如,联合光电的毫米波雷达产品、新诺科技的无掩膜光刻设备等”。谈及跟随导师在中山调研的经历,张霁旸兴奋地说,“中山光电企业的创新成果让人大开眼界,研究方向也与我们论文课题十分一致。”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山研究院与20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包括中山本土企业联合光电、香山微波,深圳联品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恒天伟焱有限公司以及佛山的季华实验室(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构建起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
来到中山,不仅因为良好的产业基础,还有创新的培养模式。张霁旸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山研究院实行“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模式,将研究生匹配到与自己专业吻合、科研方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通过“理论+应用”两手抓,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实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博士毕业后,就业选择更多,为何还要留在中山?“中山是全国光电产业集聚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今又有了中山研究院这个重点科研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逐步成熟。从城市前景来看,中山完全有实力对标武汉‘光谷’,打造‘大湾区光谷’,我个人十分看好这座城市的发展。”张霁旸说。
多层次人才保障
让研究生愿意来、学得好、留得住
投入2亿元资金建成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湾区园、打造香山5G/6G、精密光学薄膜等13个科学研究实验室、吸引了200多名科研教师和博士、硕士扎根中山.....作为中山市首个高精尖领域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中山研究院建设全面按下“快进键”。
“随着中山研究院平台不断壮大,我以后能够在校园内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教授探讨光学技术问题,想起来就十分开心。”张霁旸说。
中山尊重人才、务实高效的政务氛围,也让张霁旸感触颇深。他介绍,为方便学生生活,当地政府为中山研究院的学子设立了免费了班车、配套了人才公寓,给每名研究生发放生活补贴。为调动科研创新积极性,中山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重点产业研项目及成果进行奖励。张霁旸说:“这里尊重人才的氛围,会让你觉得很舒心。”
本月刚刚启动的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位于中山市会展大道与玉泉路路口西北角,总用地面积约39.32亩,总投资超10亿元,拟新建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包括行政、教学、科研、活动中心、宿舍、食堂、体育馆等。
对这座新校区,张霁旸也是满怀期待。长春理工大学素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在设计中,校区的每一栋建筑都被赋予了光的生命。例如,校门和图书馆是光之门、王大珩先生的雕像代表光之魂、飞向长春的大雁代表光之恋等等。未来,这里的人才培养规模将超千人。
“每当长春理工大学本部的学弟学妹向我咨询这边的情况时,我总是极力推荐他们来这里研究学习,这片科研热土不仅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还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霁旸表示,下个阶段,自己将继续和研究团队一起,致力于推动太赫兹产业化进程,把研究成果从航空、航天领域迁移至医药、汽车、生物等领域,形成更显著的社会效果。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杨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