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吴越于诗奇通讯员范芸芸
初夏微风,拂过西溪,掠过小和山,吹起静思湖涟漪。
2024年6月13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举行2024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这是一批令大家羡慕的“别人家专业”的学生——对“玩”特别有研究,在游山玩水、网红景点、调研名山大川中学习,足迹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既沉醉于江南水乡的温婉、领略东海之滨的壮阔,也一路追寻京杭大运河、唐诗之路的古迹......
大学四年,这些“山河奇遇记”令学生和老师们难忘。毕业生们多次致谢:“感恩丰富的专业课,提升我们的综合认知与学科素养”、“感谢母校陪伴我们成长”……更令他们难忘的,还有图书馆灯光下深夜求知的身影,语言实验室里回响着外语练习声.......
再多不舍和祝福,浓缩在欢乐的毕业典礼上。学生们身着学士服,在花团锦簇、欢歌笑语中为青春留下纪念。随后,每一位毕业学子由院领导拨穗后,或将继续深造,或步入职场创业追梦,发挥文旅专业所长,奔赴山海。
此刻,他们将带着母校和全体老师的祝福与期待,开启美好新旅程,在未知中探索,就像大学课外课堂那样,用脚步丈量世界。
寄语学子:将祝福和期待浓缩在“小、和、山”
“亲爱的同学们”,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学术院长吴重生多次称呼毕业生,眼前这些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四年的成长和蜕变一一在他脑海浮过,如今个个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吴重生院长寄语毕业生
6月13日,毕业典礼上,吴重生院长给学生们上毕业前的“最后一课”,给他们带好“铠甲”,擦亮“长矛”,犹如惜别即将踏上远途的孩子。现场,吴重生院长祝贺学生们学有所成,将寄语浓缩在“小、和、山”三个字——
铭记“小”字,让我们时刻谦卑,明白天地之大,参透小和大的辩证法则。格局大了,事就小了。唯有心胸开阔,方能成就不凡;让我们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做一个“兼济天下”的人。
相伴“和”字。希望同学们能牢记“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和地利是客观条件,人和就要求每人都得付出主观努力。走向社会后,在单位要与同事和睦相处,做生意要和气生财,组建家庭要懂得“家和万事兴”。总之,要让“和”字如影随形,相伴终生。
懂得“山”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山是目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是力量,“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山也代表着高大、气势磅礴,给人精神指引。希望同学们能懂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道理,铭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的古训,拥有司马迁“以著此书、藏之名山”的志向。
没等话音落下,全场响起掌声。有的老师触景生情,想起四年里教导学生的点滴,眼角泛起泪光;有的毕业生举着手机,全程拍下了吴重生院长的悉心叮嘱,分享在其朋友圈,“挥一挥衣袖,带上小和山的云彩,带走静思湖的涟漪,也背负母校老师的寄托,我将远行。”
聆听中,优秀毕业生代表2020级旅游管理毕业生苏航和同学们感慨万千。“感谢老师鼓励,让我并未困阻于眼前的大山,而是在见天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苏航记得,刚入学时,自己对德语存在畏难情绪,PPT讲演不擅长,也为高数考试而担忧。经过学院专业老师和多科老师帮助,她取得显著进步,并领悟到“困难需要攀登,高山遮蔽不了视野,反而给人榜样的力量”。而有这个感慨的学生还有很多。
探索与前行:发挥“跨越边界”的力量
学生们感慨,他们有幸见证了浙江外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发展,从其成立到完成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再到近期与北京大学对接教学项目……
“母校给我们带来自信与骄傲,就像校园里冉起的暖阳,教会我们追光。”苏航说,感谢老师教会了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从课堂理论到实地考察,从书本知识到项目实践,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超越。
的确,探索和前行,是每一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也丰富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四年大学经历。
在毕业典礼上,教师代表沈旭炜博士回顾学生们的成长瞬间,有那么一瞬间,他感动了,发言在停顿、哽咽中停滞。他说,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送别毕业生,早上5:30就醒了,难掩激动。
他和学生们难忘,一起走遍了祖国大好河山,从江南水乡的温婉到东海之滨的壮阔,从唐诗之路的古迹到特色小镇的繁华。一路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感受每一处风景背后的故事。在实践中,他们不仅深化了对文化和旅游的理解,更学会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沈旭炜博士希望,毕业生们要发挥文旅特长,“我们不会被地域所困,不会被障碍所阻,不会被思维所限,因为学生们不仅拥抱‘诗和远方’,还拥有‘跨越边界’的力量。因为文旅思维,就是一种无边界的包容性的创新思维,是一种融合了广博学识、坚定实践与创新精神的无穷力量源泉。
不少家长特地从外地赶来参加毕业典礼,见证孩子们走出校园。一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家长张女士介绍,她昨天就从湖北赶到浙江,“看到毕业这一刻才真正觉得孩子们都长大了,高兴看到他们将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奔赴远方:“母校是永远返航休整的灯塔”
毕业典礼上,获得学位的毕业生依次上台,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学术院长吴重生和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执行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张健康为他们援正流苏——将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意味着毕业生们顺利完成人生重要转向。
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教师合影
在寄语最后,吴重生院长说:“今后无论你们身在何方,深耕何业,母校永远是你们返航休整的灯塔,老师永远是你们身后那道最炽热的目光。”
真挚的话语里,有着道不尽的期望。
“未来的道路上,不安小成,惠风和畅,要做一个重于泰山的人!”吴重生院长再次叮嘱学生们。
别离,母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番“掏心窝”的话。1句,2句,或是再多语言,也难以表达这四年青春记忆中的点滴。
毕业生们说,人生路漫漫,愿老师们桃李满疆,同学们未来可期。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心怀梦想,坚持热爱,“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学会多门外语,不仅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更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学会了尊重与理解,懂得了包容与共融。”
毕业典礼结束,毕业生们歌声歌唱青春岁月,祝福彼此前程。他们再次深情回望这片给予知识与力量的校园,晨读的清晨、辩论的热烈、创作的灵感、友爱的拥抱……青春记忆定格在校园的教室、湖畔、操场、图书馆等,成为一辈子最清甜的回忆之一。
此前,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为每位毕业生个性化定制一把扇子,扇面的每一句赠言都由吴重生院长亲自创意撰写,并把学生的名字嵌进到祝福语中,意在表达当同学们离开母校,这份祝福也会一直陪伴着他们。
之后,这些充满了“国潮”风的折扇,由浙江省图书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丰松书写。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长陆地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高秀芹教授来浙外为文旅师生作专题讲座时,对学院育人的用心用情也十分赞赏,认为题扇寄语创意别出心裁,颇具意义。
“母校和老师给了学生们前行的底气,时光和经历同样给予我们奔赴的热爱。”一名毕业生如是说,最难忘的是离别前的谆谆教诲,以及院长、老师们目送的眼神满怀期望和慈祥,“道一声珍重,愿各位心存希冀,怀抱赤忱与热爱,我们也将一往无前地奔赴下一站旅程”。
新闻+
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现有旅游管理、旅游管理(全英教学)、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均已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在业内均享受较高声誉。该院现有在校学生近千人,在挑战杯、会展策划创意大赛、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省级A类赛事中获得奖项100余项。
其中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专业先后获浙江省本科院校新兴特色专业、省“十三五”优势专业,所在学科获批“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十三五”“十四五”省级一流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1人,第二层次人才1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浙江省本科旅游管理类教指委委员2人。学科负责人张环宙教授是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浙江省旅游智库专家、浙江省“五一”劳动巾帼标兵。
此外,学院鼓励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丰硕成果。学院以多种外语交流能力为特色,全球发展为目标的文旅会展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国内重要的国际文旅会展人才培养基地,下设文化旅游服务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国际旅游与休闲研究所、浙江城市国际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