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香港 > 教育资讯

香港通识科教育改革方案出炉, 港媒: 香港教育拨乱反正又一重要举措

[环球时报记者 杨伟民]备受关注的香港通识科教育改革方案终于出炉。4月1日,香港教育局向中学发出通函,公布高中4个核心科目的优化措施详情。其中高中中文科方面,公开考试将取消卷三“聆听及综合能力”和卷四“说话能力”,保留阅读及写作能力卷。换言之,中文科公开试的口试安排将成历史,新安排将在2024年中学文凭试(DSE)落实。英文科的考评安排大致维持不变。教育局的通函同时提到,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不再设独立专题探究(IES),公开考试由以往两卷“数据响应题”及“延伸响应题”,改为只保留“数据响应题”。大学校长会随后发表声明称,由于通识科的公开试评级只设“达标”及“不达标”两级,该会决定自2024/2025学年起,文凭试考生4个核心科目的入学要求由“3322”改为“332A”,即通识科须达标。

据香港《星岛日报》4月1日报道,“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将以香港、国家和当代世界3个主题为核心内容,仍属必修必考,同时为学生提供前往内地学习的机会;课时比现在的通识教育科减半,为130—150个小时。据了解,香港教育局2月曾公布该科目的优化方案,列出6个备选名称。教育评议会主席何汉权认为“公民”字眼不理想,“国民”更显课程可通往中国,但同时明白香港社会一些人早年曾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对“国民”一词较为敏感,而“社会发展”能代表内容与时俱进,“名称兼顾各方,可以接受”。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4月1日表示认可“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名称,认为既能包含国民教育的范畴,也能有持续发展的特点,相信能让学生清楚认识和尊重自己的国民身份,培养守法意识和正面的人生观。香港教联会副主席、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称,新课程改革符合大众期望,“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命名也令课程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他特别提到在内地考察的时长不应是衡量效果的指标,建议考察行程应多元化,包括广东省内和省外行程,涵盖创科发展与传统文化,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国家发展。国家安全教育组副组长彭子杰认为,学生到内地考察值得鼓励,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家长表示,以往学生只谈“公民权利”,忘记“公民责任”,做出很多不恰当的事情。学生到内地考察,“领队的老师要好好解释对内地误解的地方,从而做出指导,同时与内地的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头条日报网刊登的一篇评论称,香港近年有一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教师及学生参与违法暴力活动,在校内外宣扬“港独”,在网上发表鼓吹仇恨、仇警以及仇视国家和民族的言论,令人忍无可忍。有人将这些现象归咎于高中通识科,文章认为,要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师资至为重要。因为只要有好老师,即使没有课程、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也可以教出好的学生;但如果老师心术不正、缺乏专业操守,连鸦片战争、日本侵华等基本史实都不认识,就算有再好的学制与教材都无用,他们还是会不断误人子弟、荼毒学生。还有港媒评论称,2019年的黑暴将通识科的问题暴露无遗,通识科改名看似事小,其实是香港教育拨乱反正的又一重要举措。文章说,建立健全一套与“一国两制”原则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任重道远,“这是非做不可的事,无法回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