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国人民尊敬和赞誉的张桂梅老师,迎来了精神传承者。
可以说,张桂梅教学的成功,并非是简单地培养了多少名女大学生,而是她实现了教育很重要的作用——为学生铸造灵魂。
过去,网络上一直责怪清华和北大的学生留学国外,成为了国外高尖端的人才。
或许,中国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作为中华儿女应该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国家如何变得强大,而不是逃离。有人将这些出国留学,滞留在国外的人才不回国的问题,归咎为缺乏爱国教育造成的。实际上,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孩子铸魂的过程。
一个民族的伟大,在于灵魂;一个人的伟大,也在于灵魂。
可能有人觉得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让孩子成才。然而,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成才,恐怕也是众说纷纭。不过,无论是哪方面的人才,如果拥有一个超越“自我利益”的灵魂,那么他们或许就会忽视什么丰厚待遇,追求志向高远的东西。
或许,育人的本质就是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曾经有中华儿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这种精神也应该传承。也许,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他们的底蕴所在,也离不开一个学校的“精神”传承,这可能也是一所名校的价值所在和底蕴所在。
固然,对于学生而言,成绩非常重要,是进入名校的硬指标。可是,对于一个完整的人而言,完整的人格更为重要。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老师不能以“成绩”区别对待学生的原因,毕竟在育人方面,灵魂要比“皮囊”重要。
张桂梅老师的学生周云丽,考上师范大学毕业之后,放弃了县城的编制,回花坪女高任教的事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初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尽管,当初张桂梅老师曾经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考出去,走出贫困,不要惦记起飞的地方,但是她的学生却觉得张老师的事业,也应该有人去传承。
从张老师的角度,无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幸福地生活,不再受苦受累。
可以看到,张老师既是老师,也是长辈,正是她用心的育人,才让许多女孩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成为了祖国事业的建设者。这或许才是“老师”本来的模样,才是真正的教育者。如果老师能够将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的确非常劳累,他们被称为园丁,称为默默地奉献者,也不是没有缘由。当教师节的鲜花和礼品没有贵贱之分,当有没有礼品都是老师的优秀学生,那么教师节可能才能过得真正有意义起来。
或许,正是张老师不为“金钱”育人办教育的精神,感染着从大山走出的一个个女学生,才有学生“不听话”回到大山,回到女中继续着这份没有“钱途”的事业。也许,在一些人眼中,这样的人很“傻”,但是这样的人生却值得回味,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一个个贫困的女学生,让她们能够走出大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人生值得称颂。
张桂梅老师的精神值得称颂,而她的学生也值得称颂。
曾经也有人发出担心,看着张老师渐渐老去,那些处在贫困地区的女孩子,以后的未来怎么办?现在张老师的学生给出了答案,她会继续干下去,这里的希望不会熄灭。有人常常会问,你相信光吗?
张老师和她的学生,就是贫困地区女孩子们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