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 > 高考

编辑部在看啥?

导语:

「编辑部在看啥」全新改版,即日起正式上线~本周编辑们为大家推荐的是“纪录片单元”,希望大家能在工作之余,横扫焦虑,做回自己,为心灵留下一方安定之地。

“这么大的不能叫鱼了,是龙,是怪物,是巨兽。”

长5.5米以上,体重可达550到680公斤,这是北美最后一种真正的巨型鱼类——白鲟,所能生长到的身体维度。

近期在腾讯视频持续霸占“纪录片每周热播榜”第一名的纪录片《追踪巨型鱼》,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近年来,以《都市渔夫》《传说中的大鱼》为代表的综艺在韩国盛行;在国内的短视频平台上,用户对于捕鱼、赶海类内容有着较强的消费偏好,这类内容也在持续增长中。

整体来看,上述内容都是在略带有设计感的情景下、较为日常性的内容,而《追踪巨型鱼》带来了一种纪实形态下的视觉奇观。

出生在法国山区的西里尔·肖凯从五岁起就开始钓鱼,成为了一名专业探险家兼纪录片制片人,纪录片《追踪巨型鱼》便是由他担任导演、制片人,带着四人冒险摄制组拍摄的一部作品。

钓鱼是一场等待的游戏,一次次的出海,一次次的抛竿,都可能无功而返。西里尔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却一直全身心投入其中,是爱好,是事业,可谓其目之所及皆是巨型鱼。

从加拿大北部的雪山群落到南美洲的亚马逊丛林,捕捉巨型鱼的意义,不仅是当下捕捉动作的完成,也是个体能为守护自然生态做出的贡献。

鲟鱼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1.5亿年,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商业过度捕捞,鲟鱼的栖息地被破坏,影响到食物链上的鲑鱼、老鹰、黑熊等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西里尔和团队捕捉到巨型鲟鱼,对其进行生物学标记,跟踪其迁徙路线,就能够保护鱼类产卵的区域。

所以说,一条巨型鱼代表自然生态的未来,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这是北京小河文化主出品的一部人文类纪录片,2019年第一季开播共五集,2022年第二季开播共六集。这个纪录片主要以书籍为主题,讲述了写书人、做书人、爱书人、读书人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大家、有普通人,也有小众圈层中的名人。因一篇公众号推文,我打开了第二季,在看的过程中,给我一种那是“向往的生活”的感觉。

和书籍打交道,在闹市中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专注于自己的热爱,不被外界叨扰,拥有海量的知识以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这些作书人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宁静、悠扬以及典型的知识分子气质都令我着迷,如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渊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其分享的与书籍相关的生活工作经验都令我获益匪浅,而我在观看过程中,好像也从中喧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抽离出来,随他们一起深探内心。

此外,我还从这部纪录片中体会到了,书籍作为一种“符号”,所代表多重含义,比如人类文明的延续、“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等等,比如其中一集讲述了95后僧人久美,在外游学时了解到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后 ,他毅然回到草原建立了第一所公益图书馆,当地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免费在这里读书,并接受各地支教老师带来的外界知识等等,非常具有人文关怀意义。

作为一部与书籍有关的纪录片,这句这部纪录片的旁白也十分具有文学内涵,“在迷宫的文字中抽丝剥茧”“有的译者钟爱轻盈,享受在词语的密林中午夜飞行,有的译者则犹如陆地行舟,带你飞越思想高峰”等等,片中这种富有哲理又精练的话语频频出现,言简意赅又匠心独具,如果你是一个爱书之人,如果你想要在城市的喧嚣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不妨打开它。

“大自然中,每一个物种都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每块土地最精妙的设计。”——这是纪录片《众神之地》开篇的解说词,这部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目前豆瓣的评分9.3。

这部纪录片一共四集,片名中的 " 神 " 是源于华夏地区的四大 " 神兽 ",分别是野牦牛、中华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它们分别来自中国的 " 四个角落 ",从西藏神山冈仁波齐到广东铜鼓村、香港大澳,到西双版纳,再到吉林的长白山。

整体来看,这部纪录片有很BBC的镜头语言和品相,但归根究底是中国的价值底色,讲述的是一个自然、动物、人类,相互交融的故事,是独属于中国本土的野生动物和民族文化。

并且,整部片子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除了第三集《寻找故土》讲述了一个完整的亚洲象群家族故事外,其余基本为多线叙事。比如第一集就以春夏秋冬作为明线,以野牦牛求偶、新生、死亡作为暗线,讲述现代牧民如何与野牦牛相处的故事。

另外,与其他自然纪录片不同的是,在《众神之地》的故事中,频频出现人的身影。比如藏区原住民智达,他家的牦牛总是会被野牦牛拐跑;比如大澳的渔民,经常被中华白海豚偷吃鱼、咬破网;再比如长白山采参人老徐,他们采集冬青的地点有时就是东北虎十月活跃的区域。这部纪录片记录着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记录着人类在 " 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 这一命题上的努力与付出。

其实,要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存,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它只是用不同的视角和真实的镜头告诉了我们当下的现状,并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去尊重,去敬畏。

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关卡,它一年一度、意义非凡,甚至可能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转折点,特别是2020年的中国高考。在疫情的强烈影响下,这场参与者高达1071万人次的大规模入学考试,成为了国家和人民所面临的一次巨大考验。而纪录片《高考2020》,就真实记录了这一特殊年份下,中国不同地区高考的历史影像。

纪录片《高考2020》由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英国纪录片导演罗飞、柬埔寨纪录片导演潘西西、美国纪录片导演米切尔·法卡斯,以及中国纪录片导演康成业五位国内外知名导演共同执导。他们分别奔赴武汉、北京、上海、南京和鄂尔多斯五大城市,从与高考相关的不同个体视角出发,来传递疫情之下人们乐观、坚韧、永不言弃的精神与心态。

该片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不仅有即将踏入考场的考生,也有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与他们一起吃苦受累的家长,还有为考生顺利考试保驾护航的志愿者们。《高考2020》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着中国人为高考所付出的努力,更进一步展现出高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部只有6集,每集时长10分钟左右体量的纪录片,《高考2020》没有构建特别庞大宏观的叙事体系,而是以朴素、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故事。例如上海考生徐云驰在高考前突发高烧,这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是极为糟糕的,不过好在他最终有惊无险的踏进了考场。还有身处抗疫一线的护士长,被迫缺席了女儿的备考生活;因为当初险些错过高考时间,所以成为爱心司机帮助更多高考学子圆梦等内容片段,都以简单但动人的笔触,书写着名为“高考”的温暖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有多位外国导演参与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不仅让更多中国观众看到了外国人眼中的高考模样,同时也增强了海外观众的认同感,深刻践行了“以国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宗旨和理念。

一直以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观念自小学起就伴随着我,但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时候我对他们的认知只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对他们的概念模糊而遥远,但实际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记忆和烙印,每一个民族里的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鲜活人生。

这部由云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色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策划推出的人文纪录片《中国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影像志》,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当下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习俗。在第一季的内容中,影片展现了哈尼族、阿昌族、布朗族、基诺族和拉祜族五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在这里,你能了解到这些民族的创世传说,厘清他们从古至今的迁徙路线,也能看到代代沿袭的民俗礼仪、祭祀生产;能看到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村寨治理的制度规范,也能感受到他们天性中对歌舞的热爱执着。除了衣食住行,我们也能通过镜头,看到藏在大山里的各种非遗文化和生产技艺。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民族在保留传统祭祀、年节的基础上,也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因地制宜,依靠自身的歌舞技艺、种茶技术和纺织技术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茶叶贸易,将民族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我们常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但实际上,我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知之甚少,打开《中国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影像志》,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云南,也会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世界,跟随镜头进入他们的观念体系,相信你也会被他们骨子里对自然的敬畏、对脚下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努力和坚守感动、震撼。

你见过在纪录片里唱Rap的吗?这个人还不是别人,正是AKA苏东坡。

作为一个对纪录片兴趣不高的观众,却对《历史那些事》有着不一样的“情愫”。这部纪录片是由B站出品,以轻松诙谐的口吻去讲述历史而著称。

第一集以“吃”为引,看到了苏东坡居然是个“平生只为口忙”的老饕;第二集以探秘的形式,讲述了溥仪的故事,标题叫《我在我家偷文物》;第三集是“春光乍泄”版的杨勇……每一集的人物、故事都结合着密集的网络热梗,比如:离宫出走的杨坚,在街头用港台腔叫嚣“回宫是不可能回宫的啦,这辈子都不可能回宫”“朕杨坚就是饿死,就是死外面,就是搁着跳下去,都不可能给那个母老虎低头的”,转身他就“真香”了。

可能资深的纪录片爱好者会觉得肤浅幼稚,但对于我这种纪录片入门选手刚刚好。除了有趣这一点外,片中的所有人物都让我觉得真实,不再只是书本中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在我心里《历史那些事》才是真正做到了“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讲故事”。

归田园居似乎是不少人的理想,但真正回归乡野的生活,对于出生或者长久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却恐怕是一场“灾难”。最初的新鲜感过后,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不再动动手机就可以解决的生活日常。以逃离城市开始,以逃出乡村结束。我们向往的田园生活,要实现它有多难呢?

莫莉是一位美食博主,她的梦想是用一个自己的传统农场,她认为可以从农场上找到许多生活的意义。在她的理想中,农场应该拥有果园、花园和动物,就像童话书中那样的农场。莫莉结识了野生动物摄影师约翰并走入婚姻。理想到实践之间的转折来自他们领养的小狗托德。缺乏安全感的托德在他们离开家之后无法停止狂吠,邻居不胜其扰,房东无奈让他们搬走。

夫妻二人觉得要养好托德,拥有自己的农场或许是一个出路。没有积蓄、没有经验的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行动,最终有人资助了他们。莫莉和约翰终于在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了1200亩的荒地,它是一个旧的工业化柠檬农场。说是荒地并不未过,干涸的土地、枯竭的河流,缺乏生机,跟莫莉理想中的农场天差地别。面对荒地,莫莉脑海中有很多规划,这里是花园,那里可以种植香蕉...... 然而一切都要从土地开始。

他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在传统农业领域高手艾伦的指导下,用掉了大笔经费来修整、改善土地。土地恢复养分,为农场后续重获生机打下了基础。他们砍掉了几百亩之前中的树、修复了池塘,开启了耕种、饲养的生活日常。鸡、鸭、猪、牛、羊......它们的到来让农场变得热闹且生机勃勃。尤其是来到农场的第一头猪艾玛,生下15只小猪仔的她,对农场的壮大功不可没。

然而,大自然中总有意外出现。不断入侵农场的土狼咬死了农场的鸡。约翰在挣扎中举起猎枪打死了一只土狼。在这一刻,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了一丝怀疑:他们所追求的自然的平衡,是否真的可以达到?

两部片子连起来看,恰好是莫莉和约翰的十年。2011年,他们到达农场。艾伦告诉他们,生命可以在农场中获得轮回的平衡。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艾伦因病逝世,他们失去了挚友和导师。年迈辞世的托德也长眠于农场。与此同时,农场也逐渐成长为莫莉理想中的样子。他们很少使用工业机器、农药,农场的运转依赖于他们所创造的生态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自然给了他们答案。

— THE END —

作者 | 影视产业观察编辑部

主编 | 彭侃

排版 | 张嫣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