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教育资讯

传奇!来自歙县的他,是英国名校第一位中国副校长

诗人是浪漫的,科学家是严谨的,但有一位入选世界名人录的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却将两重身份完美融合,他在写下"征车响不绝,苍茫问故乡。一路秋风夜,千山月如霜”的同时,还是一名岩土力学科研工作人员,并且在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而持久的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岩土力学专家余海岁。

余海岁

余海岁,男,1964年8月生安徽歙县。1985年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后录取为西南交通大学高渠清教授的研究生。后留学英国,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世界著名岩土力学专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011年入选世界名人录。现任世界百强名校英国利兹大学终身常务副校长,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人《诗刊》《诗选刊》《诗潮》等刊物发表过诗词作品,出版有《心相忆》《天涯梦回》等诗集。初出茅庐,成功未必要趁早

1964年,余海岁出生在黄山脚下的歙县,那里自古就是历史文化璀璨、名人辈出的地方。古时歙县乡俗"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扬州八怪"罗聘与汪士慎、戏曲作家汪道昆、教育家陶行知、著名画家黄宾虹等都来自歙县。中国思想史上的著名学者程颢、程颐、朱熹,他们的祖籍均在黄山脚下的徽州。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余海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丰厚的营养,也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初三时的余海岁,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但当时家里希望他报考中专,毕业以后直接工作,可以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可喜欢读书的余海岁希望能圆自己的大学梦,而圆梦的关键,就是考上省重点中学。

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快中考时,余海岁选择了"住校"——从家到学校要走4里路,他带上铺盖卷,白天在教室上课,晚上把桌子拼在一起,这就是临时的床铺。但谁也没有想到,余海岁中考发挥失常,不得不去了一所普通高中。但即便学校不是最好的,余海岁的个人成绩一样很好,"我还是有实力的。"

从小聪颖过人的余海岁对文科饶有兴趣,喜欢写诗歌、散文,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在高二文理分科时,他还是选择了理科。在那个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年代,陈景润、茅以升等科学家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大家都憧憬科学,科学是一份特别崇高的职业。"

1981年,余海岁怀揣着科技强国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步入大学生活,1985年毕业后又考入西南交通大学高渠清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高渠清早年曾经留学英国,在隧道研究方面堪称权威,余海岁至今难忘第一次见面的印象:"我觉得高老师不仅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而且具有那个年代很多人不具备的国际视野。当时他给了我两样东西,一本英文专业书《岩石工程力学》,另一个是高老师和很多国外隧道专家学者的合影照片。在我们那个年代,几乎和国外没有沟通,那些国际知名学者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简直是远在天边……"

顺利考上研究生的余海岁学习更加刻苦,而且受高老师影响,他在外语方面也没少下功夫。1986年,机遇眷顾了他。余海岁和其他70多人参加了公派留学英国的考试,最终成绩出众的他脱颖而出,幸运入选,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岩石力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布朗教授。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拿下了硕士学位。随后,他被牛津大学录取,跟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攻读岩土力学的博士学位。这次他仅用了3年的时间。

科技创新,抒写灿烂华章

2000年余海岁赴澳大利亚纽卡斯大学深造,在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纽卡斯大学获科学博士学位,并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岩土工程教授的竞选中胜出,同年,他获得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最高成就泰尔福特(Telford)奖。2001年,余海岁创建了诺丁汉大学岩土力学研究中心,并将其发展为全英最大、最活跃的岩土力学研究中心之一。不久后,他被任命为诺丁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从教授到院长,这样的跨越对于余海岁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搞科研必须要有成果,要能服众。在国外,必须要一步一步做起来。"

2008年,第12届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国际会议在印度召开,来自72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参会,会议上主席ChandraDesai教授为余海岁颁发德赛奖奖牌。该奖项每3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颁发一次,是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界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荣誉,过去的获奖者都是世界上这个领域的先驱。

2011年对余海岁来说,无疑是一个收获颇丰的年份:7月,他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当年入选的最年轻的院士之一;8月1日,余海岁又正式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这也是该校建校百余年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副校长。

做行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余海岁不得不经常出差,"白天干这边的活儿,晚上干那边的活儿。"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科研。"我可以不干行政。但是不可以不做科研。"因为科研一旦"扔掉了就很难捡起来。"余海岁认为,作为一名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不论自己担任何种重要职务,都要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并必须把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放在第一位。

虽然说科学无国界,但是在科学家的心中祖国始终是一种默默思念的情愫。心系祖国,从来都是流淌在中国科技工作者血脉中永远不变的基因。余海岁也不例外。"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

余海岁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在高校、研究所与企业之间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建立科技创新的平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结合应用开展研发,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将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培育成长为能产业化的产品,这样才能有利于科技成果好、快、多、省地转化为产品,有利于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走向社会,同样培养出一批创新型的应用人才。

宁波有诺丁汉大学设立的分校区,即宁波诺丁汉大学,它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五大校区之一,这是我国首家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在余海岁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时,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他分管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说"我们希望将宁波校区的国际生比例从目前的6%提高到25%,英国诺丁汉校区本校和宁波校区的学生可以加大交流,海外学生在中国接受教育有很多好处,同时国际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维方式。这不仅仅带来大家在学术上的交流,更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余海岁从黄山脚下出发,一路攀登,终铸辉煌,他受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却一直抱着殷殷赤子情与拳拳报国心,虽然常年生活在国外,仍会不时把自己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中;而在科研中,余海岁依旧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他未来的旅程仍然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