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冬健 曾福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3日在北京举行,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罗尧治教授领衔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会场氛围十分热烈,与满座同行交流,深感中国科技进步之快,深入基础研究之心愈加坚定。”刚走出人民大会堂,罗尧治就给记者打了个电话。
如果说,堆积木游戏是给建筑做“加法”,罗尧治的工作则是给建筑做“减法”。
“现代空间结构是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杭州奥体中心的“大莲花”“中国天眼”的反射面背架……这些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都离不开罗尧治团队30余载对现代空间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据了解,罗尧治团队研发了刚性、柔性与刚柔性系列空间结构新形式,建立了张力结构、网格结构与可展结构分析理论,研发了先进试验装备、制造工艺与施工工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从空间结构大国向强国迈进。
与记者的交流中,罗尧治回忆起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与团队肩负起当时国内首个使用空间网格结构的航站楼——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1航站楼的屋盖结构设计。
“航站楼有4000平方米,这么大的空间,中间只有少量柱子支撑,能不能安全使用,这在国际相关领域都是一个问号。”他说。
接到这一任务后,罗尧治跑得最多的就是深圳,不仅要与建设方反复沟通做成什么样子,用什么样的结构,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时时关注加工和施工效果是否与设计一致。最终航站楼圆满落成,成了当时我国空间结构领域的标杆之一。
像这样的跑工地,对罗尧治来说并不陌生。自他跟随空间结构专家董石麟院士做本科毕业论文开始,跑建筑工地就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本领不是天生长出来的,很多都是靠前辈的传承。”他诚恳地说。
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观根在杭州一直关注现场消息,大会刚结束,即给罗尧治送上祝贺。
“多年以前,我们还是以农机配件为主的乡镇企业,是浙江大学请来罗尧治团队协助我们攻关难题,帮忙培养技术人员,带着我们做项目,企业一步步成为国内空间结构行业的翘楚。”周观根感慨万千。
在扶持企业的同时,团队培养的600多位空间结构高层次人才,像蒲公英一样,带着本领从浙江“飞”去全国各地,让现代空间结构技术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
罗尧治表示,此次获奖离不开团队多年基础研究的科技根脉,离不开团队奔着最基础最紧迫的问题去创新的科研态度,离不开浙江多年来以基础研究倒逼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未来,在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中,浙江科学家将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