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关于现代化教室的课文,还依稀记得里面写着这么一句:我们的教室宽敞又明亮,配齐电子辅助设备,连黑板都能自动移开翻动。
相比于贫困落后的农村教室,屋顶漏雨四面透风,地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现代化教室是多么的令人神往,哪怕能到这样的教室里上一次课,也算是大开眼界了。
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上了现代化教学设备。高等学府里更是样样配齐。而浙江大学里的一堂独特课堂,要悬空10高的空中上课。
据学生们反映,这门课程虽然每次都上得惊心动魄,很多人还会惊出一身冷汗,却每堂课都爆满。
也许有人早就按捺不住好奇心,这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还需要在高空中上课?
其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很多中小学生就体验过,不少公司搞团建的时候,这类课程也是首选。不仅可以激发潜能,磨炼意志,提升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在所有的高校里,浙江大学应该是首当其冲开设这门课程的,那就是户外拓展课。由于受场地、设备限制,每周只有一个下午有才这堂课,所以每当选课的时候,这门课都遭到空前绝后地哄抢。
浙大开设这门课是在6年前,可以算得上985、211大学里最早的一批。上课的地点紫金港校区的西操场,那是专业的户外拓展训练区域。是985、211大学里。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户外拓展运动当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并且能从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为此还特意聘请了国家高级拓展培训师刘明老师。
这门学科与所有学科一样,都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最初的拓展训练基本上都是平地或低空进行,等到学生逐步适应了,再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
如今悬空10米上课,看上去很惊心动魄,但都是建立在学生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良好身体平衡、协调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并且能够保证足够安全。
虽然这样的课程与幼儿园的寓教于乐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整个拓展训练过程中极具挑战性,有障碍、难度,以及考核指标的。
学生不仅要通过各式各样的障碍物,还要顺利到达设定的关卡点呈现自己最好状态。尽管不少学生最开始难以接受,也不理解,便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都能实现自我突破。
经历一段心惊胆战的训练后,渐渐地越来越大胆,敢于迎接挑战并乐在其中。一部分学生已经将这类的拓展训练当成游戏,在过关斩将的过程中,找到了网游中的成就感。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当下的教育,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争相 抱怨,这代孩子要被网络游戏摧毁。
网络游戏中的趣味性、挑战性、成就感、价值感、归属感等,正是这些吸引人的地方,不光幼年、儿童、少年、青少年的孩子孩子喜欢,就连刚成年的大学生、中老年人都喜欢。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要孩子全心全意投入学习,首先要引导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老师和家长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孩子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孩子才能做到乐在其中。
不少学生把高考当成人生的终点,在高考前的学习态度是“只要学不死,就要往死里学”,可是,等到考上大学后,就以为学习不再是主要任务,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游戏、追剧、看小说等中,浑浑噩噩度日。
什么“60分万岁”、“没有补考过就等于白读大学一回”等现象,在很大大学比比皆事。甚至劝退、肄业也屡见不鲜。
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空间中,养成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习惯,只愿意天马行空想象,而很难付出行动去落实。等到就业走向社会时,眼高手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退回家中“啃老”、“躺平”。
正因为这类社会现象的存在,教育才要打破以前的固定型思维,向学习型思维转变,学会从多个角度多种观念去思考、突破。引导孩子将学习当成游戏,深感兴趣并能乐在其中。
自从浙江大学开设户外拓展课程,很多高校也陆陆续续跟着开设类似课程,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缓解学生们学习压力,激发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斗志,还能成功地引导他们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到现实的游戏中体验更真实的挑战、竞争。
随着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越来越焦虑,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导致不少学生都习惯性地自我否定,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也是青少年抑郁率达20%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学习成绩真的不是唯一,只有孩子身心健康才是根本,一个人连健康都没有,什么成绩、事业、财富、家庭幸福就无从谈起。
我个人建议,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应该将拓展训练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现实中感受挑战的乐趣,突破自己的动力。与此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的差等学生,找回自信培养自信心。
高空上课你敢挑战吗?你是否支持学校开设这门学科?请在评论区写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