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2021年省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学校共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此外,李政辉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集群共建高校财经慕课联盟 构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获202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项丽瑶博士参与完成的项目《培养“智工商”型创造者:数智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浙江省教学成果奖由浙江省政府设立,每四年评审一次,是我省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授予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学校将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推动新文科建设,实现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作出新贡献。
学校2021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一核二创三层四维”新型数据科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该成果创建了独具财经特色的“一核二创三层四维”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数据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为一个核心;创设全国首家数据科学学院、省内首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以及校内7个交叉专业,创新财经特色的数据科学大类培养方式,搭建“二创”协调一致的保障体系;构建 “理论-技能-应用”“资源-手段-方法”“启蒙-训练-实战”三层协作互促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校政共建(政府事业单位)、校企共融(数据公司)、校内共培(学科交叉)、校外共助(领域专家)”四维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平台、教学改革、学生创新及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先后获国家一流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建设“经济与大数据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人才培养平台6个,获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一流课程7门,出版教材8部,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及省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改及思政项目1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专业吸引力持续提升,录取分数线由2013年的列全校专业后10%上升至2020年的前30%,其中省内接近全省生源的前10%;学生创新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先后获国家级创新项目及学科竞赛奖励150余项、省部级190余项,高质量就业率达98%以上,考研升学率由2013年的5%上升至2021年的34%。
从复合到融合:新时代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该成果经多年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探索,演进发展出“双线索、三层次、立体式”的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双线索”指学校实施专业与课程的交叉融合以服务学生,学生通过主动选择促进专业与课程的交叉融合;“三层次”指在专业、课程、个性化分别实现从复合到融合的发展,构筑起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大类人才培养方案为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呈现,实现了覆盖选课程、转专业、专业交叉的个性化融合。该成果进行了多项创新改革,深度契合新文科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了育人理念转变为育人实效的难题。成果实施以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校在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上升至2020年第7名;考研升学率从2011年6.85%上升至2020年28.09%;在“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中自2015年第95位升至2021年全国56位,进步明显。
经济转型背景下非诉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该成果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对非诉法律人才需求为导向,对法律教育模式进行突破性创新改革与探索。2014年正式提出并倡导“法学理论深厚、财经特色鲜明、实践能力突出”的培养理念,围绕社会需求变革背景下如何创新非诉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关键问题,瞄准需求新趋势,依托学校财经类传统学科优势,大胆探索学科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贯彻协同育人的发展理念,仔细论证并设计可行的培养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培养兼具财经特色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卓越非诉法律人才的创新成果,即契合学科建设与教育规律的交叉融合新理念;契合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契合人才培育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开放式教学新路径。非诉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思路与理念切合新文科建设精神,六年多来成效显著,成果培养了一批德法兼修的卓越非诉法律人才,成果得到国内兄弟院校及专家学者的好评。改革成效引起了省领导及权威媒体的高度关注。成果带动教研成果大幅提升,教学要素不断得到强化。
一核多能 层级递进的融通式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该成果基于OBE教育理念,探索出国际化、大财经、数字化特色的“一核多能 层级递进的融通式新商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核心内容:
(1)“一核”: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多能”:数字分析素养、批判思维能力、迭代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意识、沟通交往能力,“五大”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2)“层级递进”: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理念,构建工商管理大类平台、专业平台(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管理)、个性化平台(学术拔尖类、就业创业类)层级递进人才培养方案。
(3)“五融通”:学(理论学习)、 练(模拟演练)、 赛(学科竞赛)、训(管理实训)、创(创业实作)创新模式,构建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层次融通体系。
(4)“七联动”:国际化、产教融合、专业建设、金课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研究、教学治理内涵式建设途径。本成果经过精心建设,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果丰硕、高素质师资队伍、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竞争优势显著,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管理人才,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