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沈蒙和
寻找名人的母校,原来是钱报·小时记者的拿手绝活之一。然而,去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记者却意外“失手”了——浙江有5人当选,其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高翔(现为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是杭州人,可记者在几所重高打听了一圈,也没问到这位院士的高中就读信息。
时隔三个多月,记者最近意外在杭州第十一中学微信公众号上,找到了高翔院士高中时期的足迹:他不仅是杭十一中1986届校友,而且是该校近6年来第三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杰出校友。2月21日,校长莫若虹和几位同事专程赴浙江大学拜访,向高翔院士表示祝贺。
高翔院士(左二)、余春江教授(右一,杭十一中1991届毕业生,现为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与杭十一中校长莫若虹、书记金晶合影
难怪记者在重高校友录里没找到高翔院士的身影。杭十一中,这样一所普通高中,近6年竟然出了三位院士!太令人震惊了。他们是: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家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研究,1979年毕业于杭十一中;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坚,自主研发了中国的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开创了“云计算+各种行业”的数字经济新时代,1980年毕业于杭十一中;
●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高翔,率领课题组摸索出一整套领先世界的清洁燃烧技术并成功付诸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解开“燃煤之急”,1986年毕业于杭十一中。
记者留意到,这三位院士有两个共同点: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杭十一中度过的,就读时间集中在1980年前后10年。
那10年,杭十一中这所普通高中到底经历了什么,会有这样的人才培养爆发力?本周,鹿姐姐和该校校长莫若虹和老教师们聊了聊,坐了趟时空穿梭机,回到40年前的杭十一中。
片区招生,本校升学
对于杭十一中那10年的经历,校长莫若虹很有发言权——她也是杭十一中的毕业生,比高翔院士低两届,是三位院士的“小师妹”。
莫校长记得很清楚,当时杭十一中是初高中一体的学校,初中部招生实行片区招生,有对口小学,和现在的小升初方式类似;但到了初升高时,凡是有高中部的中学,初三年级的前三名可以选择报考其他高中,其他学生均留在本校直升高中部,这与如今竞争激烈的中考升学方式截然不同。
杭十一中的原址位于杭城核心地带,生源主要来自附近的天长小学、长生路小学和邮电路小学等。学生家长多是周边医院、电信局等国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无论是自身的素质,还是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都相对较好。在几位老教师印象中,有一位院士的母亲就在电信局工作,还有一位院士的母亲在浙江省中医院工作。
在这种升学模式下,杭十一中的生源很不错,而且这种优势一直保留到高中阶段。大概是因为升学压力小,很多同学不急不躁,学得很扎实。据莫校长回忆,当时学校各年级都有若干位出挑的学霸级人物,高翔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老师会把辅导资料送到学生家
除了生源,当时杭十一中的师资也挺好。蔡元培、马寅初、苏步青等教育名家和社会贤达都曾在此担任过校董或校长,校训“勤敬恒”和多年的文化积淀,使学校在二十世纪80年代拥有了一支专业能力出色的教师队伍。按院士校友们的话说,老师既热情,又敬业。
李家彪院士多年后谈起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仍想对班主任黄淑真表示感谢:“她是一位有学问的语文老师,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很大影响。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黄老师上课时对文章的圈点、文雅的举止和慈祥的笑容。她也是课下和学生们思想交流最多的老师。”
高翔院士在毕业三十多年后,依然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教过自己的各科老师。他还特别提及,有一次在考试前夕,政治老师陈爱芬特地把一摞辅导资料送到他家,叮嘱他好好复习,令他感动万分。
总之,十一中校园不大,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却不低,而且勤勤恳恳,积极工作。像浙江省特级教师孙迪如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数学教学水平与质量全市闻名,“孙迪如情知性教学法”获省、市人民政府嘉奖;数学教师刘绶石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教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数学教师马行天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当选为浙江省第六届人大代表……
开卷考、分层教学
探索教学新模式
敬业的十一中老师,还一直在积极主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老教师们回忆,当时学校“片区招生,本校升学”的模式,虽然留住了不少好苗子,但也带来一个头疼的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优秀生,也有普通生,甚至学困生。所以学校很早就开始分层教学。一方面帮助优秀生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出高翔院士这样具有扎实学习基础和优秀学习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挑选责任心强的教师辅导普通生和学困生,为了不让少数同学掉队,还配备了正副两位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
为研究学生学习情况,校领导曾带着教导处的老师深入课堂调查,一个星期蹲守一个班,听课、观察,对学生迟到、缺勤、思想不集中等情况,甚至哪节课有人听得打呵欠都进行记录统计,在此基础上研究对策、调整教学方式和班级管理办法。
学校还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发展。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校友袁敏记得,某学期的语文考试是别出心裁的开卷考,一星期的时间,自编一份报纸,从社论到通讯,从诗歌到散文,从报头题词到排版设计,从文字抄写到美术装帧,全得自己搞。“我一辈子感谢这一次考试,感谢出这份考卷的老师,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很具体很实际的工作能力。”
该学就学该玩就玩
校园围墙挡不住欢乐
七八十年代的十一中,学校面积虽小,却有着十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于劳动、体育锻炼和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非常重视,不仅提倡“小场地活动”,利用好校内有限的小空间,还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西湖去,到大自然去,春游、夏令营、野炊、西瓜晚会、采树种等等。
排球运动是学校传统体育项目,曾为国家输送过国手王贺兵等名将,学生也受益匪浅。李家彪院士回忆说,当年学校好几位排球队员在自己班上,排球是集体项目,队员们也促进了班级良好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班风,当时是学校里最突出的一个班。
高翔院士也谈到:“那时候校园小,体育课跑步都是出了校门绕着校园围墙跑,乐在其中。十一中的排球项目一直很强,在比赛中总能稳稳地拿下前两名。体育老师王世孝就常常带着我们一起打排球。”因为场地小,王世孝老师经常组织校队在西湖边跑步,到附近的消防队、邮电局、青年汇和工人文化宫训练。
不止体育,艺术活动也受重视。学校语文教师叶一苇,在教学之余潜心钻研诗词书法纂刻,被评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员,当选西泠印社理事,被省文联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荣誉称号。浙江省社科联、浙派篆刻艺术研究院院长、西泠印社篆刻研究室主任余正就是他在校期间的爱徒。何宝光老师则创建了美术兴趣小组,为喜爱画画的同学打开一方新天地,在她的培养下,不少美术小组的学生圆梦升入了优秀的艺术类高校。
一段校史典故
激发拼搏精神
那个年代的校友回忆母校,几乎都会说到“一九〇”。高翔院士就曾是“一九〇”中队的队员。
“一九〇”是学校的一段校史典故:1954年10月,杭十一中前身——惠兴女中少先队的9名队员,将自己采摘的马尾松树种托记者带往前线,希望这些种子随着解放军胜利的红旗,播种在新解放的海岛上,播种到台湾去。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中,被烈士鲜血染红的马尾松种子寄托着孩子们对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扎根于一九〇高地,孕育出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一九〇”精神。
“一九〇”精神从此成为了十一中的传家宝,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十一中人,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老校友们说:“解放一江山岛的勇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了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战场上奋勇拼搏。”
回顾往昔,莫校长表示,作为一所历经百年的杭城名校,杭十一中曾孕育了一代代年轻人的光荣与梦想。如今,即将踏上“一校两区”集团化办学新征程的这所百年老校,将会继续传承和发扬校史文化,秉承着“学有所长、快乐成长”的育人理念,着力以“精、智、美”为核心元素推进学校新发展,将十一中打造成杭城市中心的一所高品质、有特色的百年名校,坚守“让每一位学生成长为最强的自己”的承诺和使命。
记者整理了近10年的浙江籍两院院士,快来看看你的家乡和母校出过哪些院士吧!(表格名单不完整,空白处为未查询到信息,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近10年浙江籍两院院士
(2012年~2021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
2019年
2017年
2015年
201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
2019年
2017年
2015年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