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高考

17岁, 高考前, “浙江男孩”用尽力气写下最后一封信

17岁的年龄,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正处在高考的关键时刻。然而,有些孩子却没有机会参加高考,不是他们不够优秀,而是“身体不允许”。

他叫周江涛,是一位浙江杭州的男孩,在17岁这年,用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一封信,他希望进行眼角膜捐献,还想拜托进行遗体捐献……

这个孩子身患恶性肿瘤,经历了很多痛苦,疾病折磨了太久。在病房里,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用微弱的力气写下最后一封信,信的内容简短,但笔迹工整,字体清秀,正如他坚强和乐观的性格一样。

历经4年多治疗的艰辛,病情日益加重,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希望自己的器官,能够给别的患者带去光明,自己的遗体能够用于科研研究,期待医学能够早日攻克癌症,让人类不再受这样疾病的折磨。

也有网友为这个善良的孩子送去了祝福——愿天堂没有痛苦。

在4月3日,周江涛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遗体被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而他的眼角膜也被移植到了两位眼疾患者的身上,这或许算是完成了周江涛的心愿。

不得不说,当今的医学算是很发达,但是人类需要面对的疾病依然很多。也许,对于这个善良的孩子来说,他的愿望终究会实现,癌症终究会被科研人员攻克。

不过,这些科研人员从哪里来?

恐怕是17岁的她亦或是他,那些正处在学习状态的孩子之中会有这样的人才涌现出来。从周江涛这个孩子的身上,也看到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他们是坚强的一代,更是勇于担当的一代,并非网络上夸大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因此,如周江涛这样孩子的愿望,也需要更多的孩子付出努力去实现,去消灭人类可能需要面对的疾病。

回顾这几年的疫情,可以看到医学进步的路,依然非常漫长。

那么,作为家长和学生,是否愿意选择医学相关专业的道路呢?

在过去,有些媒体宣传,学医太累,甚至有些网友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从新冠疫情这几年来看,医学类的人才确实非常辛苦,那么医生可以说不分昼夜的奋战。有些“转战”多地,有的从“死神”手中抢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医学类人才的确很累,但是他们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在疫情下,如果没有医学类人才,那么疫苗就不会顺利投产,很多人就不会得到保护……

那么,作为经历了疫情的这一代孩子,或许他们中不少人脑海中有可爱“大白”的身影,有“救死扶伤”的感动,因此有理由相信,即便是医学类人才未来的工作可能会很累,但是依然会有不少优秀人才选择这个行业。当年轻的鲜活生命离去,我们无不悲痛,期待人间无疾病,可能也是每一位医学类人才的终究目标。

17岁?你在干什么?

相信多数孩子都会说在上学。或许,能够上学的孩子是幸运的。再过一个月便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工学,也有些孩子可能会选择理学……当然,不管是选择什么样的学科,作为当代青少年都应该有着自己高远的追求和理想,而不是浑浑噩噩。

但愿天下间的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地坐在课堂,都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面,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留下任何的遗憾。

愿逝者安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