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教育资讯

深化中外视野下的比较现代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通讯员何可叶盛珺)日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英国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联合成立比较现代性研究中心。10月4日,比较现代性研究中心启动仪式暨“求是博雅”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围绕中西比较的哲学、文学与美学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中心建设与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学术对话。

推动人文学科交流互鉴

英国是工业革命最早的发源地,杜伦大学在现代化和现代性研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希望以比较现代性研究中心建设为重要契机,推动浙江大学与杜伦大学两校人文学科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愿景贡献智慧。杜伦大学全球合作事务副校长克莱尔·欧麦丽同样期待双方不断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面向,在多个学科中产出协作成果,期待两校未来能有更加深广的学术交往。

现代化、现代性是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对现代性的研究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许钧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对“比较”意涵进行阐释。他表示,比较实则是一种方法、一种视野和一种发现。比较现代性研究中心的成立关乎的不仅是方法的选择,更是立场的选择,所通向的是自我与他者的交融、参照与丰富的道路。杜伦大学艺术人文学部副主任吉尔斯·盖珀提出要在数字化人文学科、跨学科人文学科、医学人文学科、创新文化与遗产管理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学术议题中不断开展广泛的跨学科全球合作。

在多元比较中理解现代性内涵

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是一种“翻译”的现代性,即在后现代主义到来之前尚未完全形成的现代性。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提出,这种“翻译”的现代性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另类现代性。全球化的到来架起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桥梁。现代性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学术术语,涵盖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它在中国的嬗变与实践,不仅对全球现代性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且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其在西方语境中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回顾。而讨论文化现代性问题之于中国学者的意义,主要在于它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独特传统,这种传统既能够与西方文学文化交流,也可以与过去的传统对话。

哥廷根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多米尼克·萨克森梅耶表示,当下,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平衡性、分配的复杂性更加凸显,同时人类愈发处在全球化的共享空间,共同直面核战争、全球变暖、货币通胀等风险。今天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早已跳出西方单一现代性的桎梏,需要在比较中对全球化的“多元现代性”现象或者说不同面向的现代性变体所形成的长期稳定趋势和差异加以考察、加以阐释。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伦理批评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新理论,它建立在人类文明三个阶段的理论基础上,即自然选择、伦理选择和科学选择。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聂珍钊提到,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伦理选择、伦理认同、伦理意志等术语分析文学文本中的伦理选择,解读各类文学作品,剖析不同环境和语境下的伦理选择实例,强调文学的伦理价值,寻求对读者的道德启蒙和指导意义。同时,任何理论都必须有自身的理论框架,失去理论框架,论证就不能构成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伦理选择的核心范畴之上,而伦理批评的框架作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模式,承担文学理论的逻辑与原理功能。

在比较现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杜萨纳·拉杜诺维奇看来,尽管由于现代性的复杂面向和现代性所处阶段的差异,目前对现代性的内涵还难以确认,但现代性的定义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学术母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比较现代性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总结称,未来,研究中心将充分把握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所呈现的重要学术机遇,做出一流研究成果,在合作研究方面探索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学术新路径,探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问题,引领文化自信之风尚与文化现代化之自觉。

会议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