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朱丽珍
看着老师每天发在群里的作业,杭州妈妈程女士都有点焦虑了。开学这么久,老师公布做全对的学生学号,女儿一次都没有“榜上有名”过。
“也就是说,她一次都没有做全对过,要么写错,要么算错。"更让程女士气馁的是,女儿拿回作业一看,发现她并不是不会,而是有些简单的题目,就是因为粗心犯了错,“跟她说过好几次,能不能长点心?下次还是一样犯。”
眼看着进入11月,学期已经过了大半,好多家长也跟程女士一样,操心起娃的学业。
为什么明明会做的题目总会做错?一年级的孩子做不到全对,家长该不该担心?
简单的题目从来没有做过全对?家长直呼“被击中”
像程女士家这样粗心的娃,并不是个例。
“你有没有共鸣?”当潮新闻记者把程女士的聊天记录发给几位低年级家长时,好几位家长都回复:“瞬间被击中。”
有妈妈说,自己家的孩子也是一样粗心。“12减4会看成14减2,有时候个位数的加减还能出错,1加4还能算成6,可能数手指头数错了。”更夸张的是,一张作业纸上,类似粗心的错误能出现三四次。
还有妈妈说,孩子总是读不懂题目,老是会漏一句或者错过关键信息。
“你叫她做3加3等于几,她肯定会,但是变成一道应用题,一块橡皮3块钱,两块橡皮多少钱,她就不会了。”两位双一流名校硕士学历的父母,面对孩子的一脸茫然,属实无法感同身受,“这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会不明白呢?后来分析,可能是‘一块橡皮三块钱’,到底是一块钱还是三块钱,她读不懂。”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小学数学老师,有老师说,班里45个孩子,每次课堂作业,也确实总有四五个小朋友会出现各种差错。“课堂作业其实是配套教学内容的,所以是比较基础的考查,原则上应该都是会做的,这四五个孩子也大多是因为粗心等问题出错。如果出现难题,大概会有十几位孩子做不对。”
还有数学老师挺无奈,自己的女儿已经上高中,还是一位竞赛生,到现在还会在粗心问题上栽跟头。“想想看,那么难的竞赛题她都会解,最后却因为最基础的运算出错了。”
为什么孩子老粗心?老师分析四方面原因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粗心?为此,潮新闻记者也采访了在这个问题上更有发言权的数学老师。
“做不全对很正常,尤其是低年级段更为常见。”杭州市春晖小学数学老师肖燕说,虽然每个班情况不太一样,但以她的教学经历来看,班里粗心娃确实占了一部分,而且男生比女生多,“只是每个人的粗心程度不同,真正仔细认真、各种能力都具备的孩子毕竟是少数。”
肖老师分析,孩子粗心,一方面是心不静,也就是常说的专注力不够。“抓不住重点信息、关键词,往往会遗漏一些细节。”低年级段的孩子阅读和捕捉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所以肖老师会建议孩子在读题时,一定要读两遍,并且把“比……多”“比……少”“一共”“还剩”这些关键词圈出来,确保审题准确。
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缺乏逻辑性。“所谓的看错题,其实是不懂题目的逻辑,尤其是出现图形、表格、符号,不懂什么意思,没有办法解题。”
第三个原因,是计算能力欠缺。“低年级段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像肖老师这样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会在低年级非常重视口算、计算,“有些家长起初不太理解,觉得每天练计算太麻烦,但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地练习。”
肖老师坦言,有时候初中数学老师会跟他们调侃:“小学只要把计算能力教好,到初中就不用怕。其实是有道理的。到了高年级就更需要扎实的计算功底,计算能力恰恰是得分的关键之一。”
最后一点,其实也是家长容易忽视的,就是孩子的检查习惯培养。“现在很多孩子作业一做完就交给家长代检查,这种习惯并不好。”肖老师说,其实从一年级第二个学期开始,就可以有意地引导孩子自主检查作业,“养成这样的习惯,考试时就会回头检查,能避免因为粗心而出现差错。”
粗心问题到底该不该焦虑?老师说要分情况
“才一年级的娃,数学没做全对就焦虑,会不会太紧张了?”相比程女士,也有家长对孩子做不对作业不太在意,“只要他能痛快写作业,比什么都强。”
还有家长担心,逼紧了会不会让孩子对学科产生反感,甚至家长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可能明明会做的题,就因为紧张而做不对了。“一年级的成绩代表不了啥,作为家长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普通。”
而在数学老师们看来,孩子粗心问题该不该重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是偶尔出现,问题不是很大,如果成为常态,是要干预的。”低年级看来是粗心,到了高年级表现出来,就是多种能力的缺失。
“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比如低年级段审题粗心,是因为孩子年龄小,不少孩子眼睛不能聚焦到一行字上,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垫板或者本子,盖着其他字,一行一行往下读;像阅读、逻辑能力的培养,孩子读题时,可以让孩子说说理解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而计算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熟能生巧”,“像口算的练习,一年级上就要求20以内加减非常熟练,所以每天要练习指算。二年级开始要笔算,一周练习三次,每次5分钟。”有些家长因为低年级段孩子达不到100分而焦虑,在肖老师看来并没有必要。
“坦白讲,因为每个家长教育观念不同,每个孩子进入小学时基础是不一样的,尤其一些隔代养育的娃,零起点进入学校后各方面能力确实会弱一些。”一些爱比较的家长,不仅要跟班里的同学比,还跟其他学校的学生比,一对比后就产生了焦虑情绪。事实上,越是这些零基础入学的孩子,越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这些‘小白’们在学校里可能做题、口算都暂时偏弱,原本就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他们只是起步晚而已,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努力上进,慢慢来,一定能赶上。”
肖老师坦言,小学三年级其实就是一个分水岭,“抢跑优势”会慢慢减弱,“除了极个别能力很强的孩子,可能会一直遥遥领先,但大部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会慢慢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