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 > 教育资讯

统筹设置三类课程, 灵活开设长短课……浙江印发指导意见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姜晓蓉

近日,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学校课程体系须统筹设置三类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学校要灵活开设长短课,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今年7月,省教育厅曾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优化课程设置、推荐教学改革等要求,这份《指导意见》,就是在《实施办法》的要求下研究制定的。

《指导意见》的重点是什么?实施难点又在哪?潮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小学相关负责人及教育专家。

统筹设置三类课

三类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的关系在《指导意见》中也很明晰——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

国家课程不必多说,那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又是什么呢?

先来讲一讲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设置并确定开发主体。按照“地方课程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设,一个年级最多开设一门”的要求,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省级通用地方课程在二年级至八年级开设,省级通用教材为《人·自然·社会》,通过图片、文字介绍等加强学生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公益心。放眼全国,各个省份的地方课程也不尽相同,比如广东省的地方教材《人工智能》,主要培养学生在信息意识、技术创新思维、应用实践能力和智能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

不过,处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中间地带”的地方课程,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也相对较难。“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评价体系中没有关于地方课程评价的指标和体系,因此地方课程的设计开发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殿兵建议,根据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评价和评估体系,将地方课程融入到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去,从而做到开发有标准、评估有方法、监督有保障,调动地方课程体系开发、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和地方课程相比,校本课程的自由度更大。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根据各自的特色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不过原则上不编写教材。2022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公布校本课程案例遴选(2022年度)结果名单,我省有一大批学校的校本课程入选。

本次《指导意见》,更加强化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如何把校本课程融入课表,也是校长们面对的一道难题。“我们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最近刚通过专家组审核,在新课表中,双语影视、棒球、皮划艇等校本特色课程主要依托学后托管时间及平台,以学生走班选课为具体形式展开。”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赵骎说,《指导意见》也提出增加课后服务的选择性、开放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这也是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的有机融合。

灵活开设长短课

《指导意见》提出,在保证周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学校要处理好规范实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确保各科目在各学段的教学总时长符合省级实施办法规定的课时要求。

事实上,我省各地已有不少学校已经探索长短课、大小课等形式丰富的课程。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最初在体育课探索长短课的方式,除了35分钟的常规体育课,还有70分钟的长课,主要用于游泳课及篮球、足球等项目化走班课程。再到后来,长短课的方式延续到其它课程。“我们曾经开展过无铃声实验,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规划、协调时间模块。不过这对老师们的规划、统筹、协调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杭州市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副校长楼说行告诉记者。

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也正在尝试在小学低中段进行30分钟短课与60分钟长课相结合的课表编排样式,涵盖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劳动等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以及周教学时间总量要求。

宁波鄞州区也在早些年探索过“长短课”。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探索,鄞州区鼓励学校把上课时间剪裁、拼接,使形式服务于内容——有些课程15分钟一堂,而有些课则需要一个上午才能完成。

在陈殿兵看来,中小学校大范围推进长短课程还面临着挑战,一是教师的理念尚未彻底转变,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中;二是一线教师设计、开发长短课程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特点,在内容深度、认识深浅等层面的技巧和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培训。

“课程改革方案鼓励学校探索长短课、大小课,方向肯定非常正确。但各类检查、评比时,对课程数量、时长的设置又有着刚性规定。”采访中,一些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校长建议,能否在课程设置的考核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鼓励一批学校先行先试,让学校在时间设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