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王湛林辰辰
“截至目前,全省共计11批次437名高中生参与计划,近400人次的一线科研人员加入。统计显示,2013-2021年浙江培养的279名学生,84%进入985、211高校,其中50%进入C9高校,14%进入世界知名大学,3%进入世界排名前20的顶尖高校,这些学生本科阶段多选择在英才计划培养的学科领域继续深造。”近日,在“浙江省中学生英才计划扩面提质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上,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陆锦,介绍了英才计划十周年的整体情况。
2013年起,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学生英才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走进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
当时,浙江省参与英才计划作为首批实施省份、杭州为首批试点城市、浙江大学为首批试点高校。
把人才引向科研的道路
浙江省英才计划2016届物理学科的学员周霆宇,在现场和大家分享了“英才计划”带他筑梦,又逐梦的故事。
高一时,他对物理特别感兴趣,但同时也感到迷茫。后来,加入了“英才计划”,成功获得了解开他内心疑惑的机会。“我还记得在我第一次走进方老师的实验室时,他介绍实验仪器和讲述超导物理百年发展史的样子。他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饱含热情,那样的开心、快乐。当时我就感叹啊:能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啊!”
“在逐梦期间所有坚定的选择其实都源于“英才计划”期间我为我自己敲定的梦想。这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一直保持下去,也希望更多有兴趣、有想法的同学能参与到其中。”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陈逸晗说,英才计划是她科研之路的起点,在这里,她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科研,进行了人生第一次答辩,参与了人生第一次世界级峰会。
2020年英才计划生物学科的学员李依庭,高中就读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在英才计划期间师从浙江大学杨万喜教授,进行无脊椎动物的生殖生物学研究。
“虽然我现在学习的专业不再是生物,但是英才计划的经历能让我受用一生,在这一年中我不仅学习了撰写学术论文的基础技能,而且还明白了进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就如胡适先生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后来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张小宇说,英才计划的意义,“一方面是提供了平台,让我知道了大学研究的感觉,收获了大学的资源;另一方面是让我知道了自己面对数学难题时的渺小与弱小,让我知道要解决难题需要充分学习各种文献,取他人所长,脚踏实地,逐步解决。希望以后英才计划能够发掘更多人才,把人才引向科研的道路。同时也希望大家戒骄戒躁,不要急于求成或者唯成果论。”
给学生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英才计划’让中学生能提前进入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他会有一个更好的目标和不一样的追求目的。”浙江大学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导师陆展认为,这是“英才计划”起到的关键作用。为了让学生们更愿意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陆展说,课程会结合科学最新的研究方向来开展,同时充分尊重同学们自己独立的想法。“比如一名同学提出来,要用实验检测食物在冰箱里放多久会坏?我们就用化学的方法来做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
浙江大学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导师卢兴江,从2013年就参与到“英才计划”的教学中,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情怀。“数学这门学科非常特殊,是所有行业的基础,也对每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不喜欢数学的人,只有不了解数学的人。除了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学生们更应该去发现数学本身的美妙。”在多年的教学中,卢兴江认为,要学好数学首先要对数学产生兴趣,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方法。通过“英才计划”,希望学生们可以开阔视野,了解数学的前沿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中学里,大家都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这是谁说的?如何证明的?在什么阶段提出的?‘英才计划’希望将这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传递给中学生,让大家发现,科学并不像中学时那么局限。”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学生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全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浩然说,“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提前了解到大学的样子是‘英才计划’实施的初衷。在整个计划中,我们要告诉学生科学的领域有多大,科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然后教会大家更好地运用科学的办法。‘英才计划’为学生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