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清朝末期,政治落后腐朽,社会亟需创新改革。一群年轻的有志之士公车上书,开启维新变法运动。
谭嗣同虽然出身于传统封建家庭,他却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积极参与变法运动,挽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号召百姓学习新思潮,冲击封建礼教纲常。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变法图强。
由于慈禧太后专政,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变法运动不足百天,就宣告很快结束。维新派又遭到袁世凯的叛变,慈禧太后下令大肆抓捕维新人士。
谭嗣同没有选择和梁启超、康有为一起逃到国外,而是大义凛然,愿意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换得中国变法的觉醒。年仅33岁的谭嗣同,心怀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荡,在菜市口英勇就义。
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富强,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谭嗣同变法改革,挥洒热血,推动中国近代化探索。而在今天,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强国道路上,克服重重阻碍,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发展。
封建家庭出身,求学之路坎坷
姚桐斌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是个种地的农民,而母亲则是个相夫教子的传统女人,许多落后封建的思想,充斥在姚桐斌的家庭。
他的父亲更是重男轻女,制定了许多男女不平等的家规,不允许姚桐斌的姐妹去上学读书,甚至她们不能和家里的男孩一起上桌吃饭。
在这样恪守封建礼教的腐朽环境中,姚桐斌并没有被父亲的规矩所束缚,而是选择努力打破规矩,想要改变父亲的想法,改变母亲、姐妹在家里的处境。
无奈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姚桐斌只能尽自己所能,和父亲据理力争,为母亲争取到了上桌吃饭的机会,但这也让父亲的逐渐产生了一点点的转变。
小学时的姚桐斌,就已经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天赋,多亏小学校长和大哥的劝说,才让姚桐斌的父亲同意他读完初中。
然而,上初中的姚桐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他尚未读完初中时,不幸生了一场重病,随后便不得不休学回家修养。痊愈后,父亲就让姚桐斌辍学,拿钱出去摆摊赚钱,不允许他回校完成学业。
最尊敬的父亲,成为他求学路上的最大阻碍,姚桐斌不甘心父亲对他命运的束缚,和父亲进行了顽强的抗争。父子二人僵持了许久,终于在长期“拉锯战”中姚桐斌又获得了继续求学的权利。
表面上父亲退步让姚桐斌读书,实际上却并没有给予姚桐斌任何支持,不给他学杂费和生活费,想将儿子的求学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但父亲低估了姚桐斌对读书的渴求,这一次的退步,彻底给了姚桐斌追求梦想的机会,他就像脱了线的风筝,开始在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
胸怀鸿鹄之志,求学报国
姚桐斌用之前摆摊做生意所赚的钱,支付了学费和生活费,外出求学,然后到上海读书。脱离家庭的姚桐斌,不再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尽情吸收各种先进知识、科学技术,实现自己的读书梦。
读书期间,抗日战争的战火蔓延到上海。姚桐斌专注于学业的平静时光也被打破。他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土地,侮辱中国人民。
经历这一切后,他开始思考,读书究竟能为中国做些什么?于是,曾经只是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姚桐斌,立志要在民族危亡之际求学报国。
姚桐斌和几个同学从上海准备逃往四川,结果原本体质虚弱的姚桐斌又一次生了一场重病,只能停下来在江西养病。痊愈后的姚桐斌却错过了四川的入学考试,只好就近在江西报考了国立十三中,顺利通过入学考试。
一年半后,姚桐斌以优异成绩毕业,是当年江西省的状元,同时收到武汉大学、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7所大学的录取。
最终,姚桐斌选择了交通大学。他并没有接受父亲主动提出的接济,而是决定自己打工赚取学费。因为姚桐斌知道父亲转变态度,完全是因为自己带给家庭的名声,满足了父亲的虚荣心。
姚桐斌白天上学,其他时间要打好几份工。尽管如此,他依然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勤奋学习。保持着全系第一的成绩,凭实力获得公费留学的名额。
出国学技,以天下为己任
出国求学的姚桐斌牢记自己的初心,时刻提醒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要努力求学,报效祖国,帮助国家和人民摆脱落后挨打的处境。姚桐斌的钻研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
姚桐斌的英国导师曾评价他:“姚桐斌是我教过最好的学生之一。”他每天除了进行科学研究,也进行政治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关注祖国局势,在英国用自己的政治思想,对祖国进行宣传,被人们成为“红色信使”。
后来姚桐斌受到了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教授的邀请,到德国从事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金属粘性流体的论文,名声大噪,一时间多所著名大学向他抛递橄榄枝,邀请他进行讲学。
心怀祖国的姚桐斌,在学有所成后,没有选择继续待在国外。而是立刻递交回国申请,想要回到祖国有所作为,完成自己报国的鸿鹄之志。1957年,姚桐斌怀揣着振兴祖国的雄心,回到祖国怀抱,
投身科研,淡泊名利
姚桐斌刚回到祖国,也收到了多所国内顶尖大学的讲学邀请。但他毅然选择了国防部第五研究所。这里刚刚成立不久,尚处于最艰难的起步阶段,整个材料研究组只有12名大学生,条件环境简陋。
并且在火箭研究中,材料研制工作并不是极其受到重视的部分,但姚桐斌仍然能为火箭研究贡献力量而骄傲。姚桐斌告诉组员,“要为设计服务,要甘当配角”,即使不是主角,姚桐斌也带领组员们,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荣誉和光芒。
为了对国防工作进行保密,姚桐斌的妻子一直不知道丈夫从事的工作,但她愿意支持丈夫,独自面临了生活中许多难题,夫妻二人也相互扶持,十分相爱。
出身寒门,胸怀大志。姚桐斌谱写了一曲科技报国的壮丽诗篇。怀揣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祖国发展建设中。姚桐斌没有邓稼先、钱学森等科研者一样被人熟知,但他依然对国防事业贡献出了巨大力量。
如今中国国防科技力量雄厚,离不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感谢他们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不计个人得失,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结合,伟大而崇高,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