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的扩招,这些年高考的录取率一直在升高。
从2018年开始,高考录取率就一直位于80%左右的高位。
等于是五个高中生里,有四个都是大学生。
在对比了如今的数据后,我突然发现2004年考上大学的自己,原来含金量居然有这么高(手动滑稽保命)。
从近10年的高考真题来看,考题的难度是在小幅增加的。
那么要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的话,就是越早参加高考,题目越容易。
最早的高考,题目到底有多“简单”?
我们不妨找出44年前,恢复高考时的考卷来看看就一目了然了。
1977年的高考试卷
1977年,高考恢复。
招生对象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青等。
所以这一年的考生人数,达到了570万之多。
先来看看各科考卷吧。
这张语文考卷上的题目,大伙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
除了“明火执仗”之外,其他的词语解释并不难懂。
而作文《难忘的一天》,更是和《我的老师》、《我的妈妈》一样,都属于小学五年级的“练手”题材。
相比之下,2020年的全国一卷作文,简直就是“超纲”一般的存在。
语文“简单”,数学其实也不算难。
如果刨去知识点,只看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话,可能初中生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英语就更“简单”了,尤其是在“4岁1500个词汇量不够用”的海淀,这样的难度,可能真的算不上太高。
其他科目的难度,其实也都不大。
要是让如今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三毕业生看见的话,可能更是恨不得直接梦回1977年,直接考个清华“玩玩”。
但是1977年的高考,难度并不在于试题,而是在备考的环境。
1977年的高考有多难?
在上文提到过,1977年的高考有570万人参加,相比于2020年的一千多万,可能并不算太多。
但是在随后的25年中,这个数字其实仅次于1978年的610万人。
别忘了,这并不仅仅是应届毕业生之间的比拼。
而且,在那个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年代,全国高校的录取人数,拢共也只有27.3万人。
也就是说,录取率仅为4.79%,是恢复高考后录取率最低的一年。
所以在不到百分之五的录取率下,没有精益求精的实力,就很难脱颖而出。
然而,低录取率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没时间、资料少和备考环境差,才是那一届考生要面临的更大障碍。
在白天,很多下乡考生都需要经历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只有晚上才能点灯看书。
注意,我所说的这个点灯,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点灯——煤油灯,或者蜡烛。
尽管有年长者希望帮他们分担一些,但是几乎没有人会因为备考而懈怠于劳作。
这种不可思议的情景,也正是那个年代精神的缩影。
在解决了时间的问题后,教材又成了考生们的难题。
和如今教辅资料满天飞不同,在那时,想凑齐一套完整的教材都不算是容易的事。
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几个人共用一套复习资料。
所以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那一年的高考,难度压根就不在卷面上,而是在精神里。
写在最后
1982年后,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终于从200万人以下,开始有规律地逐渐上升。
而高考录取率,也从不足5%,上升到了1990年的20%。
虽然那个年代的高考试卷,难度远不如现在,但是难度终归是和受教育水平相关的。
在远不如现在的教育条件下,那一代人的知识水平,可能未必赶得上现在的大学生。
但他们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为我们的教育、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或许享受着更优越条件的我们,更应该振奋精神,去追寻前人的足迹,去开拓更宽广的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