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一个笑话很有意思:一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非常郁闷。某天他收到了动物园的招聘广告,工作内容很简单,披一身虎皮,假扮老虎在晒太阳,偶尔动一下就可以。他去应聘成功,开始工作。有一天,他正趴着假装老虎,突然走进来一只老虎,把他吓得大气不敢喘,假装睡着。却没想到老虎走到他跟前说:哥们你别害怕,我是北科大的。
这个笑话说了几个现实中很残酷的问题,找工作难,找合适的工作更难。即使是高学历,也会有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那么,高考生该如何面对未来呢?虽然很多毕业好几年的人,都会说,大部分人出校门以后,从事的行业和大学所学专业, 是不对口的,甚至几年换一次行业也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选择专业可以随心所欲。专业没有对错之分,好坏之分,只有合不合适自己这个说法。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非常容易陷入各种误区。
没有找准个人定位,高估或低估自己
考生对自己的成绩,过于骄傲自信,或者过于自卑,都是没有认清自己实力的表现。
报考之前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实际的评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报考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高估自己的考生,很容易因虚荣心报考要求过高的专业,结果上学以后才后悔不迭。
低估自己的考生,往往是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在分数线上的考生。一般报志愿时容易只求稳妥,很可能高分低就了,这样比较可惜。
不分轻重缓急,哪科分高报哪科
这种情况,往往是发生在哪些没有什么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身上,平时只顾学习,没培养过自己的个人爱好,也没什么想法。
数学分高就报数学专业,英语分高就报了英语专业,等等。
这种情况,需要考生和家长一起多花些时间,分析一下,考生的性格特点。
往往纯学术专业,被称为几大坑专业之一,一定要谨慎报考。
报考之前,提前要理解专业名称包含的意义是什么,所属什么院系,学校如何培养,以后有什么发展前途等等。
学校专业起冲突,只看评估一方面
这种情况是经常能发生的。如果选择的专业和院校不匹配了,起了冲突,单看专业或者单看院校都是容易进入误区的。
这种情况下,需要考生对专业和学校双重考量。
如果只是图进个好学校,却选了个垃圾专业,以为只要努力就能转专业,但是进入学校以后,却因为客观原因转专业失败了,很容易从此一蹶不振,影响自己一辈子。
其实可以对院校名头的要求稍低一些,选择这个学校里比较好的,适合自己的专业,对未来发展都会有帮助。毕竟,读大学的状态,很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只看专业,志愿录取的风险很大,没有选择服从调剂,就很容易退档。
对新兴职业盲目热衷,或者嗤之以鼻
当今社会有许多新职业,比如人工智能专家、机器工程师、职业规划师、培训师、入殓师等等。新兴职业,意味着所属行业发展快,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如果对新兴的行业领域或者职业感兴趣,非常想报考,前提是一定要在网上多查一些资料。
比如在某个院校,对于新职业的培养体系是否健全,毕业后找工作是否真的很容易,报考这个专业,个人具备什么优势对以后从事工作有帮助,工作难度如何,社会大众的认可程度等等。
这些提前都要考虑清楚。比如入殓师,工作量是不轻松的,而且要面对来自亲人的不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只看“钱途”,什么热门学什么
网上发布的收入最高的十大行业,比如金融,计算机,IT,石化,房地产,游戏等等,很多家长和学生看了以后,都有一种想报考相关专业的冲动。
其实同一个行业,有许多细分的职业,报考金融专业,并不意味着以后一定能挣大钱。
打个比方,房地产公司和金融公司都有扫地阿姨,但这两行业都赚钱,就一定要二选一吗?
在报考之前,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评估,尤其是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要报考什么行业什么专业,做到心中有数,不盲从,不跟风。
除了老师医生律师公务员,其他的都是打工的
绝大部分家长,都有这个思想误区。其实这是多年来根深蒂固的想法,他们对很多新事物并不关注和理解,只认为孩子应该有个稳定的“铁饭碗”,一门心思让孩子报考家长自己看好的专业。
当老师,律师,医生,都是很辛苦的职业,为人民服务的。
拿医生举个例子,学医是一辈子的事情,很辛苦,当医生以后还要面对病人的责难和不理解,熬几十年,才能到人人羡慕的专家岗位。
不管如何报考,家长要提前和考生沟通,考生自己也要有主见,不盲目听从家长的意见。
以上就是关于志愿报考选择专业的几个误区,祝考生选到自己适合的专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