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这段时间在网上知道了多名研究生自杀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不理解,身为高学历人才的研究生,前途无量,还有什么烦恼让他们想不开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研究生自杀事件频发呢?其实这些事情的发生都与研究生导师沾点关系。
部分研究生导师存在的问题
部分导师存在认知偏差一些研究生导师侧重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引导,认为研究生已经成为思想成熟的独立个体,无需再做进一步的指导。这种认知偏差让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和道德行为失范等丑闻。
一些研究生导师对师生关系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自己作为教育者要保持绝对的威严,应当与学生保持距离,不允许学生质疑和反问,学生不管做什么都要听导师的。学生则认为导师高高在上,不好接触,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去跟导师沟通,导致学生的真实想法无法被导师了解。
双方之间未经过有效的沟通交流,矛盾越积越深,师生关系逐渐走向不和谐。还有一些研究生导师把学生当成个人的私有财产,研究生被迫以导师所说的固定单位名义发表论文,或是以导师为第一作者占取劳动成果,或是被老师支配做各种私人的事情,这种认知极大地扭曲了师生关系,加大了师生矛盾。
部分导师时间、精力不足一些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压力和家庭压力等,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量,还要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等,无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立德树人教育;一些研究生导师尤其是理科生导师由于科研成就较大,带的研究生数量较多,师生比例失调性较大,以至于没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顾及立德树人;一些导师担任的行政职务较多,工作较为繁忙;还有一些导师担任校外代课、培训等兼职活动较多,因此难以顾及立德树人工作。
部分导师个人素养不高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有着正确的政治态度,较高的学术造诣并且人品较好,自然而然受到学生的崇敬,在学生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于无形之中增强了导师言传身教的效果。然而也有少数研究生导师个人素养不高,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个人生活作风不良等违反师德的问题行为,在学生当中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
该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
明确自身职责,加强立德树人认同感研究生导师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对此,国家多次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强调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明确自身职责,增强立德树人意识,这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认知基础。
研究生导师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教育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明确研究生导师在国家事业中的地位及作用,认识到自己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普通职业。
导师要主动了解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政策方针,了解本地区、本学院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及时规范研究生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注重个人道德发展与进步,促使学生真正做到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要掌握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导师要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研究生导师应当积极了解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知晓学生的价值追求,预测其行为倾向。关心学生,增进情感认同,促进对研究生的深入了解。
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古人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增强更有利于研究生导师开展立德树人工作。而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必须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促进情感认同。 研究生处在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婚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
导师应针对不同研究生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了解其生活中的困难,为研究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尤其是在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学习年限后,要开始步入社会,由于社会经历较浅,需要导师的帮助和建议。导师作为具有丰富社会阅历的长者,应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评估,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做高素质的职业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物质财富日渐充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例如对幸福感的追求,对实现自我最大价值的需求,这些需求更多地通过心理状态呈现出来。因此研究生导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引导学生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注重身心协调发展,保证其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真知,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而不至于走偏或者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