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迷人之处,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高考,有多重要?这个问题可能从“高考”出现,就有了。
抛开“重要与否”的针锋相对,还存在不同方向上的见解。
高考,当然是一次重要的考试。
这几天,全国交通为高考放行,爱心车辆上路,临近考场的公园、工厂、娱乐场所都尽可能保持安静,小区、广场里的音响少有地调低了音量,行人经过考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
如果可以,祈祷最好有个不冷不热的好天气。
高考,可能是一个家庭十几年的努力。
孩子还没出生,就要选好学区房;有些家庭因为想要获得更好的资源和经济能力,离乡背井;开始上学了,辅导作业 “捶胸顿足”;为了体育中考,突击冲刺;中考志愿填报,也要找名师辅导;进入成长迅速的青春期,两代人开始有了隔阂······
明天,“高考”一定会出现在头版头条,各大媒体争相播报一年一度的盛况。考场外滚动直播、高考考生数、语文作文的命题、某个题目的争议,第一个走出考场的考生等等。
明天,也许会有考生丢失准考证,会有走错考场然后交警护送,会有没赶上考试,会有某些见义勇为的人,还可能有突发状况。
这种如山洪涌来的关注下,我们应该去关注高考本身,关注考生、家长的个体,还只是追“高考”这个热度事件。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是一次很重要的考试。
高考决定他们接下来将去往哪个城市,上哪所学校,专攻哪门专业,和哪些人相遇,甚至是在毕业后,拥有什么样的就业门槛。
但它并不决定1078万名考生会怎么度过这几年,你会读到什么书,看过什么电影,你会加入什么社团,你会在学校体育场跑多少圈,你会去哪个城市旅游,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怎么形成自己的三观,然后在评论某件事的时候夸张地说“三观尽毁”。
高考,带给我很多噩梦。
高考后,每年我都会梦见关于“高中”、“考试”的噩梦:找不到准考证、离高考只有几天,生物不会的还有很多,拿到数学试卷连题目里的符号都不认识,物理公式记不起来了,化学反应后不知道应该生成什么。
每年都有几次梦见高考,然后在不同城市半夜惊醒。
我听着寂静的夜,用好几分钟让我分辨到底是梦还是现实。“原来是梦”总是迟到好久,身处真实的床上,大脑放空好长一段时间,心里倍感庆幸。
高考,也带给我一段新奇的经历。
在东北上大学的四年,结识来自二十多个不同省份的同学,十几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
从故乡到学校的两千多公里,经过不同的城市和乡村,我听到过不同地方的方言,体验不同的饮食习惯。
黄瓜蘸酱,锅包肉,大饼卷葱,睡大炕。
夏季,早上四点就天亮;九月底就飘下第一场雪,几乎半年的冬天,买夏装就感觉很亏。
漫长的冬季,在有暖气的寝室,穿着短裤啃雪糕,窗户外就是速冻的冰箱;冬天的大众浴池,蒸桑拿,身体轻飘飘的只剩下灵魂。
从火车站出站,四十多岁的哥问我“哥们儿,去哪儿”;周末在街头,六十多岁问路的阿姨叫我“小老弟”,我也逐渐适应叫她们“姐”。
第一次坐火车跨过山海关后,发现白山黑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此可爱有趣。
“高考”决定我要去往长春,并没有决定我会在四年的时间里,去往哈尔滨、沈阳、辽阳、白山、海拉尔、满洲里、营口、盘锦、北京、天津、唐山、兰州、拉萨、延吉、香港、澳门,走在这些城市的街头。
“高考”的迷人之处,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我很感谢当时的阴差阳错。
“高考”,是一次对应试能力、生理心理素质、还有很多随机因素的综合考核,然后在十几天后,得出一个不是很绝对正确的三位数的评估结果。
“高考”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不是结局或出局。
“高考”也只是每个考生个体四维时空上的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有通向不同方向的射线。
通向哪?“高考”不知道,也决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