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平菊高考倒计时寒窗苦读的考生就要走进考场我想起了自己的高考。我从1963年报考了中师,也就意味着放弃了高考的机会。邢师毕业后就是当小学教师,这也是我的人生归宿。不能自主的学生时代,未能参加高考,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和隐痛。唯一的优点就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不用自己操心。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自此走上了学校教育岗位,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从最基层做起,随着工作调动,始终服从学校需求,随时改变教学内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地理、自然,都曾经是我教过的课程。高中、初中、小学,各类学校都留下过我的足迹。十一年如一日,没有过任何妄想,含辛茹苦耕耘于三尺讲台。培养了多少学生,已难以估算,我的心早已经安于现状,没有了任何奢望。1977年的下半年,国家恢复高考。考试时间定于1977年的12月11日和12日两天。这个消息使多少学子如打了鸡血一般兴奋,激动地彻夜难眠。到处找资料,买课本,抓紧时间复习,希望能够考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报考人数之多出乎意料,老三届,新三届,上至三十多岁,下到十几岁都包括在内,年龄跨度之大前所未有。在高考大军中有姐妹弟兄和师生,甚至还有父子、母女。工农商学兵,人员相当复杂。我任教之地---周村,有很多邢台下乡知青,这些人也不例外,纷纷加入了这个人员庞大的考试大军。可是这些知青,都是文革后期的小青年,功课基本没学多少,甚至连简单的基础知识都不懂,更别说难题怪题了。那时可没有课外辅导班和学习班。这时的我,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香饽饽。我成了大忙人,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数理化都是我曾经教过的课程,虽只是初中知识,但那是他们知识的断层。
我在边教学边辅导的同时,突然想起,我自己怎么就不能参加高考呢?我怎能忘记当初的理想:上大学,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这个深藏在心中的梦想也可以重见天日了。何不趁此机会,奋力一搏!无论结果如何,我总算参与了一次,也算了却了多年的夙愿。于是,我把爱人的高中课本翻出来,利用晚上时间,加紧学习复习,常常坚持到凌晨。邢师毕业11年,所学的知识大多已经忘却,但和那些没有基础的人来比,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数理化知识本来基础就很好,这时候再重新拿起不用太费力。语文课没教几天,应用比较少,靠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平时的积累也可以对付。政治知识有课本,时事政治题,在学校有报纸刊物经常看到。我感觉知识储备充足,报考应该没有问题。所以,义无反顾的报了名。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带着俩孩子还上什么大学?有稳定的工作,干嘛还要费那个力气?不管别人如何评论,我拿定主意,抓住人生最后一次机会,下定决心,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吧!其实,我真的没有打算再去上大学。丈夫在外地工作,我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和一位六十多岁的婆婆留守家乡,根本没有能力再去读书。只是希望自己也有一次高考的经历,一个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终于迎来高考的到来。考点在东良初中。考点是我上过的学校,考场也是我曾经读书的教室。监考老师都是本校区的老师。他们还和我开玩笑,说我是故意凑热闹。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我考完了四门课程。数学题很简单,全对。后来得知,数学是满分。语文课的基础知识部分没有错误,作文题有两个:一是写信;二是写人。我不加思索的选择了第二题,并自拟题目《我最亲爱的老师李连芬》。内容自然是从外貌到内心,从日常小事到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书写着李老师在学校教书育人的事例。后来得知,我语文是全县最高分。物理化学是一张卷子,其中有一道题没有答对,出于疏忽大意了。政治试卷基本没有错误。在地区统计高考成绩的同学传信告诉我,我是县里的第一名,全地区的前几名。
在成绩没有公布前,开始体检和填报志愿。志愿表上面的选择学校有三个。根据自己的成绩和爱好分层次填写。我考试的目的不是一定要上大学,一般的学校我不想去,所以我三个学校填写的一样,统一为----清华大学。最后还有一栏:是否服从分配。我填的是----不服从!我想,如果能改变命运,只有进入清华大学。只要不成功,那么其他学校也就没什么必要了。有人说我不自量力,清华大学会招收三十多岁的学生吗?太不可思议了。也有人说我太傲慢,不给自己留余地。当然也有人怕我考上大学。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压制打击,甚至扣留档案等下三滥手段,用以阻止我的大学梦。所以,我对上大学也不抱什么希望,也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高考结束后,成绩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新三届的考生,平均55分就录取了。老三届的成绩80多分也没有被录取。老三届的同学,苦苦等待了十一年,大多都名落孙山。在职人员录取人数则更是凤毛麟角。能够参加高考,我一生无憾。
我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