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高考正在进行,1078万考生赶赴考场,迎接人生路上的一次大考。
在中国古代
学生们如何考试
古代虽然没有高考,但也有一个牵动全国的选拔制度——科举。
要聊科举,首先要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说起。
从西周到南北朝,中国的选官制度一直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选举被地方豪族控制,容易引发腐败,平民很难有机会晋升;二是地方豪族势力越来越大,严重挑战中央权威。所以,国家迫切需要一种崭新的选举制度,给平民上升通道,压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势力,维护中央的权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到了隋炀帝时代,考试就被制度化了,这就是科举制度。
考生无论出身高低贵贱,都可以自由报考,最后以考试成绩论高下。平民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国家最高统治机构,大地主、豪强无法肆意控制国家政权,选官制度的顽疾,终于有了解药。
唐朝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越来越多,达到50余种。
隋唐之后,国家陷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之中。70年后,宋朝再次统一了中国,科举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宋朝科举的招生规模比唐朝更大,考试制度更加完善,实行糊名(匿名)、锁院(考生与考官都不能离开考场)、誊录(誊抄考卷批改,以避免笔迹被认出)等,最大程度避免作弊。
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从巅峰走向僵化,科举考试内容被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里。形式上,八股文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文体。
八股文要求文章要死板地分成8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除了最后的大结可以稍微抒发自己的看法外,其余部分都需要模拟圣人的口气。科举考试变成了一个文字游戏,考生一生钻研八股文,而对政治和社会缺乏了解。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意识到,明朝沿袭下来的八股文制度会让读书人思想僵化,试图改变这种考试方式。可苦于没有其他成熟的模式代替,最后不得不继续沿用,错过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最后的机会。
时间来到19世纪,在内忧外患的困局下,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差距,也是体制和文化上的差距。废弃八股文,已经迫在眉睫。
1905年,慈禧太后废除科举制度,将科举的经费用于建设新式学校。至此,从隋朝开始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977年高考
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1977年8月4日早,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由33位全国各地的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邓小平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这一年的10月21日,人民日报正式发布《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消息,宣布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经历过多年的中断和推荐上大学后,突然间,广大知识青年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再操决于他人,不再由出身和关系决定,而是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通过公平竞争来决定,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喜讯。知识青年欢欣雀跃,奔走相告,踊跃报考。
当年,每个中学都为自己的各届毕业生辅导备考,每一场辅导课都挤满了听众,每一个精于辅导的老师都十分受人尊敬,每一个善于答题的备考者都受到人们的钦佩。大家都有一种兴奋、好奇、期待、憧憬的心情。
浴火重生,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12月,全国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岗位的570多万年轻人,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走进考场。最终,500多万考生里只招收27万,录取率仅为4.7%。
参加那场考试的人,都是一个伟大开端的见证人。有的考生回忆说:“高考重新给了一代人以竞争的机会,它是我们国家恢复竞争活力的源头,当570万满身风尘、满怀喜悦的考生从四面八方、从10亿人中间涌向考场的时候,这个民族的血脉重新开始流通,而我们77级高考人和时代的脉搏在一起,构成它坚韧有力的律动。”
还有考生回忆说:“虽然大多数人注定会是失败者,但对于我们这批人来说。考试结果并不是唯一。它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在很多人心目中,考试本身就已经是被遗忘10年的补偿,能得到这个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己足以让他们对社会、对命运感激不尽。”
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
截至目前,高考仍然是全国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制度。
从1952年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到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扩招,再到2014年国务院发文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一直在顺应经济社会的需要,积极调整,承担起科学选拔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
为考生们加油!
出品: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文旅事业部
总助理/文旅事业部主任:郭拴敏
编审:郭梁、赵慧
责任:宋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