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亚煌
印象中,高考作弊应该属于技术活。往年的高考作弊案中,精致宛如谍战大片的耳机和眼镜、考场附近酒店房间内运筹帷幄的幕后黑手、胆大心细见缝插针争分夺秒的考生,共同组成了高考作弊的全部内容。
在作弊手段现代化、作弊工具高科技化的今天,反作弊制度当然也越来越完善,金属探测仪、信号屏蔽器、高清像头,让作弊者已无所遁形。但偏偏是在如此严密的防护下,今年高考却出了一档奇案:在高考第一天,数学考场上有考生将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数学卷拍照上传至小猿搜题APP上,被小猿搜题APP工作人员发现后截图举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高等教育考试办公室连夜处理该事件,目前已对涉事学生的作弊行为进行了认定,学生也已经承认了自己的作弊行为,现在正在做后续的处理。
为何说是奇案?因为这一作弊有五大令人不解之处:
一是该作弊考生居然能通过探测仪器将手机带进考场。现在各省高考考场基本都已配备了金属探测仪,严防死守将通信仪器带进考场。老师也都会提前提醒考生不要穿带金属饰品的服饰,否则无法通过金属探测仪,可能会进不了考场。而探测仪灵敏到什么程度呢?今年有个新闻,河北一位考生因为戴了牙套导致无法通过金属探测仪。但是如此灵敏的探测仪却在该考生面前失聪了,连砖头大的手机都未能发现。
二是该作弊考生在信号屏蔽器干扰下的考场成功使用了手机。高考中使用的信号屏蔽器不仅屏蔽了主要移动通信频段,而且在屏蔽器范围内WiFi也是无法使用的。在作弊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有人提出屏蔽器对5G信号无效,可能考生是利用了这一漏洞。但这一漏洞在事件发生前,甚至无人得知,该作弊考生又是如何做到精准利用的呢?
三是考场内的监考老师形同虚设,居然能让考生大摇大摆拍照。不禁如此,他用这种作弊方式,意味着他不禁可以从容拍照,还能够从容查看反馈的解题内容。在数名监考老师的眼下,他从何而来的操作空间?别忘了还有其他考生的监督,就算老师眼瞎忙着聊天了,其他考生也都注意不到他掏手机拍照这么大的动作?而且笔者细细看了考生上传的题目照片,不禁自惭形秽。领导让笔者拍个文件,笔者尚且手抖到要拍数次,还无法让领导满意。该考生是如何做到在如此高压场合手稳机稳图像稳,画面清晰无噪点,还不被发现的?
四是作弊涉及题目过于简单,完全没有收益性。作弊这种事,往往是高风险高收益才对。对赌徒来说,收益一定要和风险成正比。但是这位考生,冒着最大的风险,却希冀获取不稳定且少得可怜的回报,无法让人理解。一方面是如很多网络评论所言,既然作弊好歹挑一道难点的分值高点的大题,怎么把机会用在了这么一道几乎人人会做的简单题目上。另一方面是该考生是开考后46分上传的题目,小猿搜题解题时间为1小时,此时离高考数学结束时间还有1小时14分,怎么看时间都是很紧张的,是否能获取答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五是考生居然还把涉及到这是高考试卷的关键信息、涉及到自己身份信息的座位号等内容一并拍了进去,上传到了APP上。考生名字和座位号清晰可见啊!这不像是作弊,更像是自爆,是投案自首。考生这是什么意思?生怕后台的人看不出来这是高考考卷?还是生怕查案的人找不到自己?怎么想这个事都是不通的。
这五个不可能的疑点,我们姑且说每一项单独拿出来看,可能会是极小概率事件,那么五项累积呢?整个事件就变成了不可思议的奇案,其发生概率相当于80岁瘫痪老翁一路靠运气考上了武状元。
而且最诡异的是逻辑上讲不通:一个考生如果能闯关斩将,接连通过金属探测、信号屏蔽、监考老师这三关,那么该考生一定得是个007式的野生间谍,再不济也是个机灵鬼了吧?但是他的作弊题目和风险收益分析,以及上传关键信息的自爆行为,又无一不说明着他的愚蠢。两者逻辑上显然是对立的,考生的高度自信、高级反侦察技巧和最后的低级错误是矛盾的,也让整个事件变得诡异而扑朔迷离。
记得前几年高考也曾有过一次奇案:某考生考分很低,查卷后说这不是自己的卷子,自己的卷子被人“掉包”了。这案子分析起来就容易的很,无非是谁在说谎的问题。逻辑上来说,有“掉包”能力的人,是不需要做出“掉包”这种事就可以得到想要结果的,所以自然是考生说谎。而搜题作弊案中,逻辑上来看,事件却存在着高度的巧合性,要么是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基数大了什么可能都会发生;要么就是整个事件存在一定的计划性,经过了多人共同接力配合。
而不论哪一种情况,搜题作弊案都切实反映出高考考场监督并不是铁板一块。不仅有漏洞,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是漏洞百出的。我们最为担心的是,既然能发生搜题作弊事件,是否还会有更多未能被发现的作弊者呢?因此,希望相关部门一方面可以再次排查、复查各考场的监控视频,避免有其他漏网之鱼的存在。另一方面能够仔细反思,亡羊补牢,堵上漏洞,严格监考,不要让人生最公平的一场考试丧失了公信。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孙明胜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