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书店,点亮我的高三
《查令十字街84号》对我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仿佛召唤我,在远方,有一些新的生活可能性。
在我高考前,家乡小城的书店,主要由教辅书、童书、文学名著、实用型书籍构成。那时候复习紧张,偶尔被允许上网冲浪一小时,看到有意思的文章或小说,我会偷偷打印出来,藏在床底下,晚自习回来阅读。
高三寒假时,去北京上大学的姐姐回家过年,行李箱里塞着好几本书。我蹦过去一阵翻阅,其中一本书名字吸引了我,叫《查令十字街84号》,感觉是一个有故事的门牌号,可能会给我讲一个特别的故事。
那一晚,窝在房间里假装复习的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我被迷住了,那些看似简单的书信往来,却拼接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时空。嗜书如命的美国纽约女作家,温暖绅士的英国伦敦书店经理,透过一封封跨越万里的书信进行精神交流。
20年间,海莲一直通过邮寄的方式,在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购书,保持着与书店的弗兰克及其他店员的通信来往。除了书,海莲还会给遥远的异国书店朋友寄食物——为这段纸上书缘增添了几分俏皮轻松的色彩。
海莲最终没能见到弗兰克,而后来这间旧书店也不复存在。书信背后,两人绵延20年的情缘和遗憾令我动容。一生最笃定最丰富的时光,都在泛黄的信纸和书页上闪耀。
我记得,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的第二天,我就跑去和姐姐分享了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我先问姐姐,为什么老家城市没有这样可爱美好的小书店?姐姐说,这类颇有人情味的民营书店,其实在大城市很常见——一些性格很有趣、学识广博的店主,会在熙熙攘攘的街角开一家书店,分享他的阅读品位与志趣。
姐姐讲起了她在北京、上海逛过的小书店,说有些店主也许看起来很低调,戴着黑框眼镜,坐在柜台后面,或者在店里闲逛翻书。在你面对两本书犹豫不决时,会淡淡地给一句建议,他看似不经意的三言两语,中肯而贴切。若你鼓起勇气和店主多聊几句,没准会惊讶得叫出来:原来他还是一位诗人、作家!
中学时代,我们都曾在时间的缝隙里,阅读与考试无关的“闲书”,《查令十字街84号》对我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陷入奇异的磁场。它不仅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召唤我,在远方,有一些新的生活可能性。
高三下学期开学,同学们下课坐在一起闲聊高考想去的理想城市,我说,我就想去拥有类似“查令十字街84号”这种书店的城市,看一下午书,有灵感了,就在咖啡区码上一万两千字,直至天黑。书店打烊了,我踩着暖黄的路灯光走回学校。
同学们都说我这个念头好文艺好浪漫。但我觉得,《查令十字街84号》无意间抚慰和启发了我那段时间略感焦躁窒闷的内心。
老家小城的家长们,对所谓理想人生和漂亮职业的规划,是贯穿于他们对高考生的日常嘱托中的。比如班里那个很擅长艺术创作的女生,明明绘画天赋极高,然而家长还是要求她断了做“艺术生”的念头,要选“保证毕业,工作体面”的高校和城市。
而我内心,也会涌动着和家长要求格格不入的“叛逆”情绪:为什么我们必须早早确定以后一定要干什么?为什么我们才高三,就要接受不感兴趣的规划路径呢?
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颇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思维,弗兰克对她投以的温情和信任,都让我更笃定地思考:从高考结束起,我就要按志趣的召唤生活,而不是始终“被安排”。
时间和阅历会改变和塑造一个人的心性,或许,高考只是一次把我们“推出去”的契机而已。未来,我们会走遍千山万水,看见一束打动自己的光,遇见相似的灵魂。
后来,我如愿考上了心仪大学的理想专业,去了一座有很多可爱书店的城市。
距离大学最近的一家民营书店,是我最常去看书、自习和发呆的地方。那家店有一排长长的落地窗,很贴心地放了好几把软垫椅子,我周末坐在那里,半天能看完一本书。
因为常去,我和书店经理熟了,相处如朋友一般。每次,他一见我进门,微笑点点头,然后顺手抽出一两本自认为最近值得看的书。冬夜去,他还会沏壶茶,一杯一杯端给店内读者们喝,或者邀请大家一起坐咖啡区,观看投影电影。
这不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和弗兰克在“平行时空”的相遇的画面吗!幸运如我,在这本书的指引下,得到了书中没写到的、更美好的那一种可能性。(河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