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不少考生选择“估分”来为自己提前做好规划,为填报志愿做准备。
科学估分的话会和实际分数差距不大,如果孩子估分结果很高,父母自然是喜上眉梢。一位河北高考生估分720分,母亲开心不已,忙发朋友圈庆祝,却遭到亲戚“泼冷水”。
孩子高考估分720,母亲笑称“清华见”,却遭亲戚嘲讽:别得意太早
这名考生来自河北,在高考结束后他选择第一时间估分,因为平时成绩不错,所以自己也有比较大的把握。
果不其然,估分结果出来——720分,比自己预想的还要高一些,这位考生和父母提前分享了喜悦。母亲自然也是喜出望外,一激动还发了朋友圈:“儿子估分720分,9月清华见。”
不料这则朋友圈却遭来不少“非议”,其中不乏自己的亲戚朋友:
“都赋分制了,还能这么准确的估分呢?”
“语文成绩都能估出来吗?别到时候分数出来大反转呀。”
“我们家孩子可低调了,你这也得意的太早了吧。”
不难看出,即使是平时表面一派和气的“朋友”,在这个时候也难免“嫉妒”,没有了祝福,反而是清一色地“冷嘲热讽”,让这位母亲感到十分寒心。
估分720分,为何会被亲戚“恶语相向”?
不难排除,这件事中不少人存在嫉妒心理,别人家的孩子高考大获全胜,自己的孩子却“泯然众人”,再加上如此高调的“官宣”,在旁人看来自然是赤裸裸地“炫耀”,很难不遭到“泼冷水”。
在一件事未成型之前就如此笃定地进入庆祝模式,未免显得有点“得意忘形”,自然会遭来不少“嘲讽”。
其次,高考估分本来就是一个“预测”的过程,和真实结果差距有多大还是个未知数。有些考生属于自信类型,估分往往要比自己实际高很多,然而结果往往容易“打脸”。
所以,在估分阶段,还是保持低调比较好,好饭不怕晚,等最终结果出来,再高兴也不迟。
那么,高考结束后到底有没有估分的必要呢?
有人认为估分没有必要,高考已经是一场硬仗,考完还要一道题一道题地对答案,简直就像“凌迟”之刑,心理太过煎熬。
况且成绩好坏已成定局,估分也无法改变局面,与其这样,还不如痛痛快快玩几天,等出分再报志愿也不迟。
但一般的家长都迫切想让孩子估分,一来是想知道孩子大概处在什么水平,二来也是为了填报志愿做准备,先下手为强。
那么估分究竟有没有必要呢?个人认为:很有必要。
提前估分就可以根据自己分数的高低,研究对应档次的学校和专业,这样在报志愿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未雨绸缪总是没有错的。
如果成绩不太理想,那可以尽早想下一步计划,是选择复读还是就业。总之估分可以让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动等待。
怎样估分更为准确?这几个小技巧要掌握好
★估分要趁早
一般在高考结束一周之内就要赶紧估分,避免因为时间过长导致记忆模糊,造成估分不准确。
★估分时尝试转换角色
在估分时,可以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阅卷老师,揣摩评分标准,不要对自己“心慈手软”,这样会导致分数“水分”太大,参考价值不大。
可以给自己“阅卷”3次,“适中、最严、宽松”,把这3次的分值求个平均数,一般和真实的成绩差距不会太大了。
如果觉得这些方法还不“保险”,必要时,还可以重做一遍,让自己强行回忆起答案。另外,善于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现在很多机构开发估分APP,考生可以自行体验,解锁估分新姿势。
笔者寄语:
总的来说,估分还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要因为一时偷懒,贻误良机。高考成绩已成定局,客观理性地看待成绩,合理安排未来计划,才是“后高考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