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二本大学生“四战”考研, 为改变“文凭背景”只报考985大学

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77万,而这个数字在五年前只有177万。五年时间,考研生规模不止翻了一番,考研之火热可想而知。

在这每年的数百万考研生中,有不少是已经多次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往届生,且往届生占比增长很快。比如西北师范大学,该校2020年往届生考研人数为6913人,占考研生总数的57%,2021年往届生考研人数增长为8392人,占比增加到62%;云南大学2021年考研,往届生报考人数多达15410人,占考研生总数的比例高达63%,在一些知名985高校,考研生中往届生占比甚至超过70%,往届生报考人数占比继续扩大加剧了考研热和考试的竞争难度。

已参加过四次研究生考试的小张,就是这众多往届生中的一员。他本科就读于一所省属二本院校,文凭一般,毕业后在一家企业上班,待遇不高不低,生活也过得去。但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他就受不了了,因为他感觉自己看不到未来。为改变现状,他毅然决定报考研究生。

“既然选择了考研,就干脆报考名校,改变一下自己的文凭背景”,小张说,“现在就业环境这么严峻,不考名校研究生,依然很难找到好工作”。

有了这样的想法,小张四次考研报考的都是同一所顶级985大学,虽然他铆足了劲全力备考,可仍然接连失利。最后一次考研的总分居然比第三次考研的分数还低,这让小张倍感失落。

分析了一下原因,他认为自己可能是因为工作太忙,没办法在考研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准备辞职专门备考研究生,为“五战”再搏一次。

当然,笔者不太赞同小张这么做,在考研前景不明确的情况下,贸然辞去工作,风险很大,如果第五次考研再次失利,是回过头找工作,还是继续参加第六次考研呢?

事实上,绝大多数往届生考研都是一边工作一边考研。边工作边考研的确会对备考工作产生影响,但也的确有很多往届生以这种方式考上了研究生,其中不乏有人考上了名校研究生。因此,“四战”研究生均失利,不能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怪罪到“边工作边考研”上,而是要找找其他方面的原因。是备考策略出了问题?是备考状态出了问题?还是选择报考的院校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自身实力始终达不到那个高度?

小张一直没有考上研究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别人恐怕怎么也说不清,但他的做法侧面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一个“考研现状”:名校或其他热点院校考研越来越热,一些普通院校或一些院校的冷门专业却很难招到足够多的学生,以至于不得不参加调剂。

考研生热衷于报考985高校是可以被理解的,如今本科毕业生满街走,连博士生都愿意选择到高中任教,大学生需要通过报考名校研究生,获得更靓丽的文凭。如果他们选择普通高校研究生,即便考上了,或许三年学成之后依旧会遭遇求职危机,因为学历通胀的速度很快,没人能预料得到几年之后的情况。

由于学历通胀,无论是社会上的招聘单位,还是体制内招考,对文凭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某三线城市市直中学教师招考,五年前,报考者以本科生为主;而今研究生考生占比极高,该市直属的第一中学(重点高中),近两年基本上不再引进本科生,新进老师全部是研究生,且原则上要求是“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若是985高校毕业生,会优先录用。

鉴于此,985高校研究生找工作具有“天然优势”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种优势需要个体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一方面,考研人数持续增多,名校高学历的优势也不可避免持续“走低”,另一方面,高校对研究生教育日趋严格,想顺利从985高校毕业、拿到研究生文凭,越来越不容易。

前段时间,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985高校纷纷清退一批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毕业的研究生,说明考上名校研究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想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还是要学一点真本事。

不管怎么说,我们普通人,没有资源,没有人脉,要改变工作环境,最好的方式就是考研,考名校研究生。只是现在报考研究生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考上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下,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所处的学习环境有清醒的认知,不能盲目追逐名校。改变“文凭背景”固然没错,可没有相应的实力,一切都是白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