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当时为了带动村民致富, 手撕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少年, 如今怎样

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董加耕

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出路,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在高考这几天有个好成绩,以后能上个好大学,未来找个好工作。

能够安安稳稳,就是大部分人的幸福。

在中国,北大清华是最高学府,尤其是北大,是蔡元培先生接起了教育兴国的重任,一手创办起来的,是无数学子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学生的荣耀。

如果能够考上北大,那简直是文曲星下凡一般的存在,十里八村的都得来看看。

可是,偏偏有人在辛辛苦苦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之后,把录取通知书给撕掉了,不去当大学生,谋个好生活,反而扛起锄头去了田间地头,回家当农民去了。

这到底是为何?

在60年前,并不像今天这般,所有人都有机会去读书的。

别说是读大学了,就算是初中高中都没多少人,尤其是女孩子,很多都是小学没毕业就被家里叫回去干农活了,甚至很多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上学。

那时候文盲是正常现象,很多人都不识字的。

所以,那个时候能够读完高中,还能考上大学,是多么难得。

当时社会的主要目标是恢复生产,大家先填饱肚子为主,但是对于考上大学的家庭和学生,是有补助的,大学生毕业还能受到重用。

可是董加耕就是当时的“傻子”,他高中成绩非常优秀,1961年他从盐城县龙冈中学毕业了,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所有课程成绩都在96分以上。

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老师都希望他能去读大学,以后靠读书改变命运。

面对双重选择,董加耕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他撕掉了北大录取通知书,决定回乡务农。

我们都知道,1961年的新中国正在经历什么,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让很多地方都吃不上饭,老百姓饿的吃树叶啃树皮,浮肿病比比皆是,可是并无良方。

那段黑暗和穷苦,不是我们今天只靠想象就能体会的,能够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都想有个出路。

可是在这种时候,董加耕放弃了好生活,一根扁担挑着自己的书和行李,回到了家乡。

他的决定自然是所有人都反对。

父母不知道儿子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老师不懂这么好的苗子为何不做书生做农民,媒人都不理解,当时就是看他未来条件好,才给他介绍的对象,现在又回来了。

可是董加耕自己觉得,他要为家乡老百姓做点事情,起码对得起自己名字里的“加耕”二字,恢复农业让大家吃饱饭才是最实际的。

回乡之后,他成为了乡村农业改造的主力,虽然他耕作经验比不上村里的老人,可是他有文化有知识,更有想法,敢干更是能干,懂得怎么干。

他坚持守在一线,公社党委把他调派到邮局,他也放弃了,女朋友因此和他分了手。

但是这些都没有打消他的热情。

他立志为家乡改革,在他的努力下,改良了土壤,种水稻的田里竟然第一次长出了棉花,此外他还实行稻、麦、棉、绿肥轮作,大大提高了产量。

自己村里试行成功了,周围村庄都开始推行他的耕作办法,获得了大大的成功。

他的事迹被《新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有影响力的报纸大加宣传,董加耕成为当时所有知识青年的榜样。

在他的带动下,很多知识青年都放弃了高考,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

当时在苏北下乡插队务农的知识青年中,还诞生了“72贤人”,都是受到董加耕影响,报效祖国的有为青年。

经历过动荡年代,董加耕也经受过不公平的待遇,可是他依然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

现在董加耕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享受全国劳模的待遇。

看着如今国富民强的样子,想必老人家是安心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