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后尤需“静音模式”社会心态

这几天,高考成绩和高考控制录取分数线先后揭晓,网上出现不少点击量颇高的高分考生及其家人欣喜若狂满屋喊与跳的短视频,但更让许多人难忘的是:一个认为自己高考成绩不理想的男孩,独自在房间里拉起悲凉的二胡,闻声而来的母亲看了儿子背影时心疼不已。

高考之后,也需一种“静音模式”的社会心态。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和生活一样,充满着失落和遗憾。考得好的学生,可以狂喜可以跳,毕竟多年付出得回报。考得不好的,可以痛苦可以哭,但也不必太绝望。因为,多年后你就会发现,一次考试的得失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成败,这早已被许多人的经历所证明。每年高考期间,各地都发出“禁噪令”,将城市调成“静音模式”。高考之后,不妨保持“静音模式”的社会心态,少一些喧嚣与浮躁。

每逢大事必静气,高考时如此,高考后也应如此,这才是开启稳健人生所应有的样子。那些平时学习好也考得好的考生,大多很淡定。那些因考得好而狂喜的考生,不少是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是所谓“学渣”的学生。有人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把人生调成了“静音”模式。那些因考得好而狂喜的学生,应尽快恢复高考时的“静气”,学会把自己放在低调里迎接人生的高光时刻。那些考得不好的学生也不要灰心,毕竟人生路长机会多。

不打扰别人的幸福或伤心,是最基本的礼貌,也是最好的关心。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才是最大的善意。不经他人苦,莫把他人劝。真正善良的人,懂得在别人的至暗时刻,不张扬,不喧哗。高考成绩出来后,真正的关心,大多是沉默的。学会“不言”,保持“静音”,不打听、不打扰、不猜测、不传播,更不要在此敏感之际乱开玩笑,这是对高考考生及其家长的尊重,是一份小心翼翼的关怀,更是一种阅透人生的智慧。

对高考的结果保持“静音模式”的社会心态,就是防止推波助澜地放大“教育焦虑”。当今社会,不少家长被“教育焦虑”所裹挟,经济和精神负担沉重。这里固然有就业竞争加剧等因素,但也有一些无良校外培训机构贩卖“教育焦虑”的原因。正因如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呼吁规范校外培训、减轻学生负担,引起大家强烈共鸣。教育部在年初就发出通知,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但仍有一些地方的学校玩文字游戏、变着法子暗示或“无意泄露”这些敏感内容。

只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保持教育初心,做好百年树人工作。降低“教育焦虑”,并阻止其向前端传导、向社会传播,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避免透支其学习兴趣,侵蚀其身心健康,避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避免教育功利化,不妨从高考后保持“静音模式”的社会心态抓起,而这一点,仅靠教育部门或家长还不够,还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李问水/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