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所有选择都不应被辜负”

陈盛香

无论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何种职业,只有那些听从内心声音并锲而不舍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赢得喝彩

正值毕业季、招生季,有关选择的话题总能牵动人心。

“基础学科被认为是‘天坑’专业,被避之不及。”近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邓红兵,针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高考志愿填报“避坑建议”,发文呼吁“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人一生很长,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引起了广泛共鸣。

专业的“冷”与“热”,是一个老话题。从20世纪7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90年代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如日中天”;从21世纪初法律、计算机、金融等专业成为“爆款”,到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独步天下”……高考考生的专业选择,一直是折射人们对各行各业看法的一面镜子。

年轻人如何选择自己的专长及未来,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困惑。不得不承认,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性地把专业选择与物质、实用层面“捆绑”起来。所谓“天坑”专业,很大程度也是一种父母视角。在有的父母看来,孩子应该去读那些“好找工作的”“有钱途的”专业。至于考生自己的兴趣,原本应当是决定性的因素,反而只能排在后面。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10年前“弃名校读技校”的周浩,就是如此。高考成绩优异的青海省考生周浩,本来想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专业,却在父母师长“不能浪费分数”的劝导下,选择了妥协。进入名牌大学之后,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不适应繁重的理论学习,最终选择了适合他的一所技师学院,重拾学习兴趣,步入了成长快车道。

周浩的求学波折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遵从本心的重要性。尊重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多一些自主权;坚定自己的志向,不为“冷”“热”遮望眼,应该成为社会共识。我们欣慰地看到,在日益包容多元的社会氛围和成长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专业更加注重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谓有“钱途”、高“性价比”等专业选择观,在他们这里越来越不奏效了。

漫漫人生路,找准方向很重要,但努力同样重要。无论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何种职业,只有那些听从内心声音并锲而不舍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赢得喝彩。

前不久凭实力“出圈”的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2019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古慧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从小热爱汽车,初中毕业后古慧晶选择了就读职业高中。从兴趣出发,凭借着满腔的激情在汽修专业中勤学苦练,今年4月,17岁的古慧晶在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目夺得一等奖,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参加此类赛事并夺冠的女生。“可白衣翩翩,亦可庖丁解车”,古慧晶的脱颖而出,打破了对女性的标签化认识,也让人看到了高考之外成就精彩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正如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对邓红兵教授的短文所作点评:“家国情怀、个人兴趣、诚实善良、愈挫愈勇的心态……想必更为重要。因为在热爱与责任面前,所有选择都不应被辜负。”

“没有一个选项生来伟大,也没有一个答案注定平庸”。近日播出的视频短片《成为》讲述了10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年轻人,“用成为,去回答”的故事。是啊,不同职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撑起一个色彩斑斓的社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