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放榜后都有许多成绩优异的考生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些优秀人才大多通过媒体为人们所熟知。他们的专攻领域不同、爱好广泛、性格也很多样,这些优秀的学生身上是否有什么共性的优势?今天是“周周说教育”第19期,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有追求,有远见
目标是行动背后的原动力,没有原动力,我们不知向何处走,也很难坚持下去。优秀的孩子一般都十分了解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并且对此很坚定。
因出演《一个都不能少》成为“谋女郎”的农村女孩魏敏芝,怀着做导演的梦想四处参加艺考,并且不顾舆论压力,越挫越勇。成功进入大学就读编导专业后,她又为了追逐梦想发奋恶补两年英语,最后作为英语能力测试的最高分去往美国的杨百翰大学交流深造。在美国,魏敏芝仍坚持一边学习一边实习,抓住一切机会充分锻炼自己。这种执着和努力,让这个农村女孩最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电影工作者。
去年高考时,也有一位留守女孩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位钟芳荣同学高分考进北大后,因选择就读大众视角下“不太好就业”的考古系引发了热议。但她最后还是坚持了理想,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从这两个女孩身上能够看到,理想主义的情怀正在逐渐滋养更多年轻人,推动着他们走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很多孩子仅仅把好大学、好工作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有了好工作之后,就觉得完成了人生使命,不再寻求进步了,内心的渴望和激情也枯竭了。某种程度上,这是实用主义遮挡了孩子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实际上,在学习和工作中,热爱与激情甚至比智商影响更大,如果在过程中多一些理想主义,发自热爱地去做一件事,可能会做得更好。
有行动,有效率
优秀的孩子怀有理想,而且不只是空想,他们重视行动,并且追求有效率的行动。
2019年备战高考时不幸遭遇车祸、左小腿被截肢的安徽少年,术后第二天就在ICU病房中开始了自行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今年考出了684分的好成绩,即将踏上人生的下一段旅途。而近期,湖北的一位外卖小哥也以623分的总成绩引起了众多关注。他在大学退学后从事过种种工作,去年出于对知识和学历的追求,毅然重新回到学校,全身心准备高考,最终梦想成真。
他们身上的拼劲和闯劲,让我想到2018年与美国西南部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年轻人进行的那次聚会。他们大部分才20岁出头,却已经在学联里有过多次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同时在学习上也没有丝毫懈怠,有的甚至还在运营创业项目计划。这些年轻人向我们证明,从当年到今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都依然是一条黄金法则。
在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学习的学生(周成刚/)
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超乎常人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会将思想落实到行动上。据我观察,国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学生也并非不爱玩手机或参加派对,但都有节制,一旦投入学习,不仅时间管理得当,读书也讲究方法,效率非常高。很多人做事没有规划,无意义地消磨了时光后,又抱怨时间不够用,其实就是没有提高自己的效率和自律能力,殊不知现在放弃的每一件事,在将来都会减少人生中的一种可能。
有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很多优秀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其实归根结底是赢在思维方式。
北京邮电大学17级学生“何同学”在本科期间就成为了知名数码科技自媒体人,甚至在今年与苹果公司CEO进行了连线对话。从展望“5G有什么用”到搜索“4G有什么用”的思路转变,让他一条不到8分钟的视频在两年时间内获得了两千六百多万播放量。他身上,正是目前许多学生缺乏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创新是在走向同一个目标的时候,能够走出不同的路径;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在所有不同路径里,能指出哪条路径是更好、更合理的。在和世界知名高校校长、教授以及学生的面对面访谈中,他们也总是不约而同地强调二者的重要性。这两种思维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对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前面提到的目标设立、行动效率等,实际上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
美国沃顿商学院的批判性思维讲座(周成刚/)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学生很少去背诵知识,但在教师各种问题的引导之下,他们的阅读、思考和写作量很大。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集中于发现问题、思考定位、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总结提升。这种闪现着理性之光的综合能力,在变化速度极快、信息数量极大的现代社会,是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
优秀的特质当然不止于此,遗憾篇幅所限,无法列举穷尽。不过良好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受益终身的,不仅体现在考试、升学上,也体现在日后的发展上。从这一点上看,在整个教育阶段对思辨能力的重视和培养,正是我们需要国际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我们的孩子要去和全世界同台竞技,和世界接轨,就要拥有国际思维。通过被动学习确实能够缩短和别人的差距,但是唯有通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才能跳脱一直跟随别人的局限,实现真正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