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古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长什么样? 考生看后表示, 长见识了

古往今来,无数寒窗苦读数载的考生,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换取功名。近期各高校录取通知书纷纷刷屏,引发众多网友围观。

为了“争抢”好学苗,各大高校纷纷晒出精美设计,制作精美通知书让人羡慕不已。

高校录取通知书争相“比美”,网友直呼想复读

中国风设计,这个通知书很“北大”

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北京大学,用红色硬纸板和深棕色木片做了封皮,里面配上写有“大学堂”的牌匾款式。

学子打开通知书犹如打开学府大门,这种有趣的设计十分精巧。这种“状元红”,既能体现最高学府的深厚文化底蕴,还有对学子迈入北大的祝贺。

3D折叠技术,展现清华代表性建筑

历年清华大学在其极具代表性建筑“二校门”上费尽心血,今年的清华通知书上更是用上了新潮的3D折叠技术,将校门“搬进”通知书里。

经过激光雕刻工艺,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设计者在特殊纸材上妙手生花,极具科技感,完全理工类学科在清华学府中的地位。

复旦大学送去学海中一盏明灯

打开“大礼包”,除了一大堆相近的学校介绍,新生入学手册外,一盏小灯就这样出现在学子眼前。学海无涯,这盏小灯就像为学子指明方向的明灯,为学子照亮未来。这盏小灯满是雕花,灯上刻有校园建筑。

在羡慕别人家大学的同时,很多人也在好奇古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长什么样呢?一些考生看后表示,真是长见识了。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录取通知书”。

古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长什么样?考生看后表示,长见识了

在交通信息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古代学子怎么得到考试结果?他们的录取通知书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唐朝实行严格的科举制度,对于学子的学识考察十分严格,那成功中举后,学子怎么知道自己的考试结果呢?

唐代把金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称为“榜帖”。这种古老的手法叫做“泥金”,也是一种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的高档装涂工艺。这种奢华的告知方式足以体现出大概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宋朝初期,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金花帖子。所谓“金花”,就是将金粉洒在顶级高档纸张,出现星星点点的金色半点,犹如天女散花,十分精美。

这也是距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具有科举录取通知书的存在,也是古代录取通知书中颇具价值的一个。不过,随着后期社会经济的转变,这种方式也只是存在了短短几十年了,被取消了。

到了明朝,开始使用“捷报”来通知学子成绩,这也在《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中有所体现。所谓捷报,可以理解成喜报,用来告知学子好消息的,祝贺考生在千军万马中取得胜利,成功考取功名利禄。

据了解,这种捷报已经有成熟的专用印版,印有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还要盖上代表录取的印章,这个流程被称为“过朱”。如此考究,也证明社会对人才的渴求。

进入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等级森严,在考生的名次上也有了明确的区分。一些为了巴结高中的考生,出现很多“报子”,为考生们送来成绩,并讨要赏金。

而这个时期的录取通知书也比较简单,就是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在清晚期,就由某个专门投递邸报和喜报的商业机构印发的宣传单。

古代科举十分严格,考试科目大不相同

科举考试的内容取决于当局社会的发展进程,唐朝时期看诗词素养,宋朝后看重学生对时政的敏感度。

重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等级森严,科考严格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

有网友关注,古代考完试,高中了就当“公务员”?没有那么简单。古代的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正式的科举考试等级分明,由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在考生正式通过正科,考取功名后,经过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繁琐流程后才能再转入恩科阶段,如果被选中才能算是真正考入编制,这才能当上“公务员”。

写在最后

知识改变命运,自古以来,科举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也为众多寒门学子带来希望。想要改变目前生活,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长久。寒窗苦读的学子不易,他们最后的考试成绩也值得被尊重和大方喝彩。

【今日话题】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