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他复读“13年”考了646分, 被录重大仍弃读, 2021年究竟考几分?

有一段时间很流行这句话:“究竟什么样的结局,才能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今天想要和大家谈得,是一个为高考复读十三年的贫穷孩子,目标是中国医科大学,那么是不是只有结局属于中国医科大学才算不辜负他的十三年?也许并不见得。

复读的苦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好多人会想,要换做自己,可能一年都坚持不下来吧,因为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倍受折磨。但我今天想通过这名复读生唐尚珺的事例,告诉大家以下三点:

懂得衡量,做值得的事

“唐尚珺,今年已33岁,因高考成绩不如意,13次复读,2021年高考成绩621分被重庆大学录取,依旧没能如愿中国科技大学”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字眼的第一感触是什么,是惊讶?是佩服?亦或是嘲笑?先不论他的结局如何,当看到这个消息时,我陷入了沉思,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复读生,

我深切地明白复读所需要承受的压力,而我所知晓的,仅仅是复读了一年要忍受的,甚至接近于“煎熬”二字的程度。我依然记得,每周综合测试的那个下午我是支撑着疲惫的身体去思考试卷上每个问题的;我清晰地记得,在无数次振作起来面对我的弱科时我的确是有些不耐烦的;曾记否,有一个晚上我趴在数学试卷上几近崩溃,我想要撂摊子走人……我无法想象复读13次是如何做到的,所以我佩服唐尚珺的不放弃不抛弃。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唐尚珺第八次高考之后,他的父亲查出患癌,虽然那一年他为了家人安心去了所考的中国政法大学,但最终为了给父亲治病,依旧选择了复读,去争取以优秀成绩获得20万的道路,这一点实则令人悲哀,我不禁感叹他这一路的选择有失偏颇。我承认他对中国科技大学的追求赤诚而热烈,却不赞同他超出常人的复读次数给家庭带来的恶果,我想那一定不是从得知父亲患癌才开始的。

作为子女一次次复读,即使自己愿意承受其中的苦难,父母却在不知不觉中操碎了心。所以我并不完全认可唐尚珺的做法。但是,我希望通过他的事例大家遇事能够有所衡量,能够有价值的得到。

适当放下,莫把结果当执念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总是放不下,当坚持变成了执念,善念也许就会恶化。在潜意识里我们会告诉自己这不是执念,只是对认定的事不妥协而已,但其实我们只是放不过自己的执念,渐渐变成了一味地去追求那个结果,但我们想要的又怎么会是一个结果,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都遗忘了当初为什么开始,殊不知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追逐的本质。

在成长路上,背负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每次压垮自己的,从来不是梦想的重量,而是梦想之外的琐碎之物。想要走得更快更远,就要在适当的时机停下脚步,卸掉“身外之物”。不舍何得?不放下何谈拥有?

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应该及时停下脚步去思考,背上的东西是否已经严重超负荷,一路上是否有所获得,又是否得不偿失,该放下的时候就果断一点,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事半功倍的事。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如果再给他背上增加一些东西,无论轻重,对于他的全程来说都是多余的,所以不如像一个正常的运动员一样轻盈地飞奔到终点,拿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荣耀。

所以,该放下的时候就不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让过去成为过去,未来才能到来。我们要懂得,执念的后果不应该是连带责任。

坚定信念,梦想不容质疑

中国医科大学是唐尚珺的梦想,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一样,大多都遥不可及的住在我们的远方,但是在心底看着他,我们清晰地知道他是存在的。梦想不是用来嘲笑和质疑的,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无论距离远近,总归是心底真真切切的向往,也就会踌躇满志,尽力而为。所以梦想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们只要坚定信念,用正确的方法向其前进足矣。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尊敬,小到一次满分试卷,大到一个理想中的大学。同时,敢想敢做也是值得倡导的,因为梦想本身就不容置疑。

结语

我们不知道今年高考后的唐尚珺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知道的是,我们要为自己的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所以,懂得衡量、适当放下、坚定信念,我们一直在路上。希望我们这一路的颠沛流离都是对结果最好的诠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