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备考时,如果考生可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这无异于为备考的顺利进行指明了方向。但是想要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并不容易,尤其是在计划细分后更是有不少考生容易陷入到固有的认知误区之中。
一份“不靠谱”的考研计划不仅容易导致考生做“假装努力”的无用功,还有可能导致考生陷入到毫无成就感的挫败情绪之中。
考研党在做考研计划的时候容易被哪些误区所误导?急于求成不可取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备考计划设定目标过高,缺乏可执行性。
同样是“大考”,相较于高考而言,考研更像是一场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在考研人数逐年增加的当下,每一个备考人都踌躇满志、豪情万丈。
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考生也容易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进而把计划设定得过高,甚至远远超出了个人实际能力水平。备考计划制定得很“漂亮”,但考生真正能够按计划走的可能性却很低。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备考计划含糊笼统,目标不够具体。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有的考生会缺乏细致的目标描述,比如说,有考生在备考计划中写道,“周一背英语单词”,虽然说这也是一种“有内容”的计划,具体背多少单词却没有被指明,这种缺乏具体量化的计划很有可能会被考生“摸鱼”,使得考生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备考计划缺乏逻辑性,内容安排过于随意
考研备考是一个需要长时间付出努力的持续性过程,如果考生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缺乏逻辑性,每一科的备考计划就会无法衔接,最为明显的就是时间上的冲突。
考生每天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各科目的备考计划缺乏统筹,就很容易导致考生为了完成目标而不得不进行疲劳战术,或者是不得不拖延部分科目备考计划的进度。
利用“SMART原则”备考能提高考研上岸率,合理统筹很关键
在管理学中有一种管理方法叫作“SMART原则”,是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自己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认为,只要员工的目标更明确,那么他们就更加能够高效地工作,所以“SMART原则”一开始是被管理者应用到职场管理中的。
随着“SMART原则”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管理学原则的应用范围被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如今在人们制定目标计划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以“SMART原则”来作为参考标准。在考研备考计划的制定上,“SMART原则”仍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Specific(具体地)
在“SMART原则”中,Specific是目标建立的基础,当目标被细化到具体的内容时,其才具有可进行的可能。在考研备考计划的制定中,考研党们一定不要怕麻烦,只有把目标写得具体,在执行的时候才会少一些阻碍。
在这一方面,考生可以通过“5W1H”的方法来进行具体描述。通过对“what”(目标内容)“why”(目标设定的原因)“where”(具体涉及到哪一部分)“who”(是否需要他人帮助)“how”(完成的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计划得到了细分也就变得更加容易被执行下去。
Measurable(可测量的)
这部分内容指的是目标内容是否被完成或者是完成的质量都应该能够被准确地衡量出来。比如说,背诵的单词个数,做真题的题目个数等等,这些具体的标准可以帮助考生衡量出自己的目标完成度,这也就使得目标计划的进行更加有保障。
Attainable(可达到的)
也有人将这个单词翻译成“可实现的”,意思指的是目标的设定要能够被顺利地实行。有些考生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很容易情绪上头,进而产生好高骛远的心理。
学习目标设定得过高,完全超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范围,这不仅容易导致目标计划被“架空”,同时这也意味着考生对于自身实力水平的认知不足,过高的自我评价很容易使其在备考中摔跟头,频繁受挫。
Relevant(相关的)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考生们尤其要注意各科目自身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在设定科目复习内容的时候,考生要注意到科目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避免复习时缺乏连续性的弊端。
在科目之间,考生也要做好统筹,合理地划分时间以及复习内容难度。比如说,如果高难度的内容都堆积到一天的话,考生的完成度肯定会大受影响,复习效率也因此大打折扣。
Time-bound(有时限)
任何一项计划都是有时限的,如果考生不能够顾及到时间限制的话,目标的设定就会因此而缺乏部分意义。
考研的时间紧迫,如果备考计划缺乏时限性,很有可能会对导致考生的备考进度缓慢,进而导致部分重要内容也不得不因为赶时间而被选择性放弃。注重时限性才能让备考计划被顺利完成,才能让考生在应考时保持淡定从容。
写在最后:
合适的备考计划会让考生的努力事半功倍,充满目标感的计划内容更加能够激发考生的复习热情。以“SMART原则”为参考,相信考生们更加能够有机会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备考计划,为顺利上岸早早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