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个神奇的地方。
倒不是说这个地方能化腐朽为神奇,而是你前十八年的习惯、认知和精神状态,都可能会在这短短的四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然了,这里面确实有一部分同学在大学里得到了升华,做好了迎接独立生活挑战的准备。
但是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这四年却可能会成了一部“退化论”。
当代大学生“退化史”
很多人说如今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
我坚决反对这个说法,因为虽然大学扩招了,大学生更多了,但是大学里的教研水平也提高了,如今年轻人的见识和思维也更广了。
不过,在面对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也有不少人会产生懈怠。
就比如说英语吧,这门独占了150分的主课,在高考前不知道熬掉了多少高三学子的头发。
但是在大学里,对英语的最低要求也就是四级而已,不夸张地说,很多同学在高三就已经具备了通过四级的能力。
所以在过了四级后,英语就会被抛诸脑后,而参加四级考试的那一天,也会成了不少同学英语水平的巅峰。
再比如说知识水平吧。
虽然大学里的知识相对于高中知识,更加贴近应用,也是将来大伙安身立命的本钱,但是从高数到专业课,哪一门都像是在颠覆着以往知识的认知。
那感觉,就像是把整个学习生涯直接A了重开似的。
而且,大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也相当大,从高等数学到无机化学,那真是跪着都学不会。
就连有些老师开学第一课的第一句话,都是“我这门课你们也就听个热闹”。
那么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怎么办?
高中的时候自然是迎难而上,毕竟解决一个问题,就可能是高考里整个段位的提升。
但是在大学里的要求,只是及格就行。
而且这个及格还不是60分,是40多分,因为有些学校怕你考不过,光是平时分就占到了40%的权重。
所以不少人的学习进度真的是“由简到简”,及格万岁。
但是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习惯了抛弃深度思考后,自己对知识的汲取能力,退化速度相当快。
所以这时很多人都不再有大一时动辄就要回去重新参加高考,一举拿下清华北大的豪情壮志。
“退化史”生活篇
除了学习能力的下降之外,更多的人“退化”的能力,是生活能力。
回想高中的时候,甭管成绩好坏,至少生活是规律的,习惯是良好的,不熬夜,也不通宵。
但是到了大学后,在宽松的环境下,你可以刷剧、打游戏、逛网店…
就感觉一天24个小时是完全不够用的,那种紧迫感,甚至有点像高中时为了提高成绩的熬夜苦读。
这看上去似乎只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混乱的作息,带来的影响是连锁的。
比如睡眠不足,就会进一步降低你白天在课堂上的专注度,让本来就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更进不了脑子。
所以为了“补觉”,一些同学练就了一身的“划水”本领,从正课到院系活动,能偷懒就偷懒,俨然一副老油条的样子。
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就是行动能力的一再下滑,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深度思考,甚至不记得当初是为了什么拼命考大学。
可这样的迷茫,并不会起到什么正面的作用,只会加深内心的潜在焦虑,直到自己不再敢面对有难度的挑战,直到会轻易放弃唾手可得的机会。
也难怪有同学在读了四年大学之后,对自己的评价仅仅是个“直立行走的人”。
写在最后
当然了,上面的情况只是一些极端特例的综合,并不是说读了大学,就一定会是这样。
但大学也确实是这么个具备两极分化能力的地方,在这里,忙的能忙到疯,闲的能闲到崩。
说白了,就是走进大学校门后,大家都在无形之中都背上了一门附加课,叫作“自律”。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附加课也太隐秘了,但这就是未来走进工作岗位后的必备能力,是你安身立命的前提保障。
毕竟只有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拥有终身学习习惯的人,才不会那么快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所以,努力学习吧,高考不是终点,大学只是开始。
如果说考大学是为了父母而考的话,那么读大学,是真的在为自己而读。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