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填报高考志愿时, 应不应该听父母的意见? 不仅要听而且要充分采纳

对高考生来说,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选择大学及专业时,到底要不要听父母的意见?估计很多网友会建议考生只需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目标等来填报即可,最多再稍微参考一下父母的意见,这种思路其实适用的学生群体并不大,最多只有15%左右。

志愿填报一定要听父母的意见

对于绝大多数高考生来说,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目标之外,最需要关注的是父母的意见。从考生层面来说,他(她)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目标等,但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对社会的认知、体验几乎为0,从出生到高考录取时,基本上就是在和书本打交道。所以,考生欠缺的社会经历是需要父母来补足的。

知子莫若父,作为父母,他们对考生的了解,更深于考生自己。考生自己确定的兴趣爱好等,很有可能还只是自己所认识的表象,而父母更能看到其本质,此其一;其二是考生毕业后,极有可能需要利用父母的人脉关系、社会经验等来快速融入社会中去,甚至直接从事与父母相关的职业,那么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不能脱离父母而去填志愿。

比如笔者手中经过的学生,他们的父母有艺术家、有企业家、有电力单位、研究院、公安队伍、教育行业等等从业人员,他们中有很多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基本上选择了与父辈们职业相符的专业。比如父母在电力局的考生就读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父母在警局的考生就读重庆警察学院、四川警察学院,父母在建筑、设计院的考生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等等。

站在父母的肩膀上,让起点更高一层

对任何一位考生来说,如果毕业后完全靠自己的实力的去打拼,那要走很多的歪路,即使一直是阳光大道,那也得耗费更多的努力才能追赶上有基础的、有资源的家庭。俗话说得好,别人的起点,在你的颈部,你的拼命,才能达到别人的起点。

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越是学霸,其自主填报志愿的机会越高,没有参考父母意见的比例也就更高,这样往往会出现最终自己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的结果出现。比如2020年清华大学的转专业情况就充分揭露了这个情况,接受690人转专业的计划,却有超过5000人报名,大家要清楚,清华大学每一届本科招生规模才3000多人,5000人的规模相当于2届本科生之和,难道没有一个在高考志愿中选好了自己的专业目标?这个似乎也说不通。

总结

最后,笔者要给所有高考生及家长一个建议,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与父母均要积极参加,在家人充分沟通好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权,尊重考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目标等个性化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专业,但是在决定时,一定要参考父母的职业、人际关系网络、社会经验、就业地等,以及父母对孩子个性化选择的确认等,当我们能在这基础上达成最大一致时,就一定会选出适合考生、也能适合家庭的最佳学校、专业选择。

当然,上述只是从普遍现象谈起,如果具体到某个家庭、某个学生,很有可能情形就完全不一样。特别是一些农村考生,家里父母可能一辈子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农地里干活,孩子出息了,高考志愿填报很有可能完全由孩子及其学校的老师做主,这种情况又当另论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