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丝
栏目|考研
尽管问题复杂,不是一下就能够说清,但是,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考研热度持续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就业所引起的。
10多年来,人们发现,二次考研和三次考研的考生越来越多,所占考生总人数的比重逐年增加。
包括考生和家长在内的很多人有一个经常提及的问题:“二战”和“三战”考研,真的有这个必要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传统的就业思想和当下流行的就业意识,相互作用,这样就形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比如,典型的是大城市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这些“热”干扰高校毕业生科学就业观的建立,也为不就业提供了理由。
据最近一份高校的调研结果,有22.3%的学生表示受到家人、同学影响而选择“二战”考研不就业。
不仅仅是“二战”考研,“三战”甚至是“四战”的考生也大量存在,而现在还需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考研到底是怎么回事?能够圆自己的所谓的梦想吗?考研又是否可以让考生未来获得先机?
过来人都知道,考研的过程让考生备受煎熬,考生家长跟着一起担心,与高考完全不同的是,高中还有各科老师督促考生学习,为考生答疑解惑,节省了很多走弯路的时间,身边的同学们都可以彼此鼓励,一起复习备考。
与高考相比,考研更像是一个人的“修行”,准备期间全凭自己的自律,即使情绪低落也不太敢和身边的朋友诉苦。
所以,考研表面上比高考显得简单一些,但自主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成为了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战”“三战”考研是考研热的一种体现,这不仅仅与考生个人追求有关,更与国家与社会影响有关。
这么说吧,个人意识的提高也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考研热”的形成。
吃饱穿暖后,人们的追求便从物质转向文化。对城市中的职场人士来说,温饱早已经不再是追求。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对技能的追求,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了学历上。
因此,不仅仅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热衷于考研,往届生考研的热情这么多年来一直持续升级。
当然,个人对考研的需要还体现在了对一些现实问题的逃避。也就是说,多次考研,非得要成功,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考研热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这样的“逃避式”问题:部分本科毕业时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期望利用“考研”来缓解找工作而带来的压力,同时也期望利用“考研”获取更好的工作待遇,为自己赢得人生的机遇;一部分本科毕业生逃避式考研、迷茫式考研,他们自认为拥有研究生学历会使自己更有“光环”。
于是,全社会出现用青春换学历式考研,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怀着这样的考研目的,很多考生迷茫地考研,运气如果不错,还能够误打误撞地录取,最后在与学术“斗争”中痛苦地混文凭式毕业。
而实际上,这样稀里糊涂地读研究生的人还真不少。
所以说,高校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加强对研究生考试的管理,提高研究生水平。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增强研究生的多元化发展,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与引导。
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则需要树立正确的读研观念,谨慎选择,一干到底,提高做学术的专注力,拿出刨根问底的拼搏劲,只有做出真正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群体才会成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刚需”。
最后,冷丝总结一下,对于很大一部分考生来说,“二战”“三战”考研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即使成功上岸,也不一定会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不是真心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是放下吧,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