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32岁的职场妈妈,带娃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的事。
这个妈妈,叫小莫。
她原本是一所高校里面的行政老师,日子过得平静安逸,她也顺理成章地结婚生子。
等她生完孩子重返职场后,发现身边多了很多学历高、能力强的新同事,于是她动了考研提升自己的心思。
但是作为妈妈,这条路并不好走。
和普通学生相比,作为职场人士的她,备考的同时要兼顾工作。
和未婚未育的人相比,作为妈妈的她,不得不在备考时,先照顾好孩子和家庭。
这样一来,她能学习的时间只剩下夜晚。
为了赶学习进度,看书到凌晨是常态。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她顺利考入武汉大学电影编导专业。
不禁为这位妈妈拍手叫好。
可也有一些网友说:
“都当妈了,就没必要折腾了。
有这个毅力,还不如花在教育孩子上。”
对此,在采访视频里,她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个社会可能有很多声音都说女性就应该在家里。
但是做了母亲以后,我就想成为孩子的榜样,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
的确,在家庭教育中,最该教育的,永远是家长自己,而不是教育孩子。
01
父母不对自己狠心
再多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位网友的吐槽。
他说自己的父母不思进取,却总是逼他上进。
他的父母都是小学学历,从小到大最喜欢逼着他努力学习。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是渐渐地,他却觉得越来越抗拒。
因为父母在他面前,不是和别人打牌,就是聊八卦。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家里没有丝毫的学习氛围,在父母身上,他看到最多的就是怎么混日子。
这种家庭氛围,在无意中灌输给他的,不是学习有多好,而是不努力有多舒服。
以至于他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永远都是得过且过。
父母看到他这样,总骂他是废物,不思进取,一辈子都没出息。
他说:
“子女都是学父母的,自己每天都浑浑噩噩,又有什么资格来说我不努力?”
这句话,直白又扎心。
父母不对自己狠心,再多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我听过很多父母说:
“当了父母,最重要的就是逼着孩子变得优秀。
我们也就这样了。”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很多父母逼孩子读书,逼孩子学习,逼孩子上兴趣班,逼孩子赢在起跑线。
却忘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曾开展了一项关于儿童教育的长期跟踪研究。
他们跟踪调查了1000所学校里约20000个孩子的学业情况,看看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有哪些。
最终的调查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原来决定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都在父母身上。
除了拥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外,父母的学历程度、父母的阅历、父母的社交都与孩子后来的考试分数高度关联。
父母怎样,孩子就怎样。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决定着孩子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
如果父母不认真扮演自己的角色,无法提供正确的示范教育孩子,孩子又怎么能够找到一个好的方向去努力?
就像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首先要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更优秀的孩子。
02
父母的言传
永远比不上身教
记得知乎上有人问: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谎言?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这句话不是谎言,只是用错了对象。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
曾经有个很火的宿管阿姨,叫原梦园。
49岁的她,和儿子一起考研。
最后她考取了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儿子考取了复旦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这份双赢的结果,其实就是以身作则换来的。
在儿子小时候,原梦园和很多父母一样,坐在一边监督孩子学习,督促孩子努力。
倘若孩子不听话,她也会打骂孩子。
可是无论她对儿子多凶多狠,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儿子甚至还因为她的教育方式,变得焦虑,成绩也越来越差。
看到儿子这样,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最后决定换一种方法陪孩子学习。
她不再采用紧迫盯人的手段,而是选择自己拿本书坐在一边,儿子学儿子的,她看她的。
哪怕只是装个样子,她也坚持在儿子面前做出一个学习的表率。
原梦园说:
“教育孩子,不是你想让孩子做什么,而是你跟他一起成长,一起做。”
说得再多,都不如以身作则。
在这样的氛围下,即便没有人督促,儿子也会认真学习,成绩逐渐提升上来。
儿子考上大学,她也自考考上了交大。
后来她一边在学校当宿管,一边抽时间旁听学习交大汉语言和英语专业课程,坚持背单词、上网课。
当儿子决定考研的时候,原梦园也决定:
“陪陪他吧,相互督促,至少有个伴。”
那时候的她,已经将近50岁,不管是精力还是记忆力,都已经远不及年轻的时候。
儿子甚至笑话过她,说她考研英语顶了天也就30几分。
但是她仍然坚持在儿子面前,做个好榜样。
看到这么努力的妈妈,儿子又怎么会不思进取呢。
就像之前也上过热搜的“神仙母女”。
25岁的露露两次考研失利,第三次备考时已经毫无状态。
50岁的妈妈作为医院的护士长,决定和女儿一起考。
每天上班前学习一小时,下班后闷头开始做数学题,一做做到凌晨一两点。
看到妈妈这么用功后,露露说:
“学习比我用功、刻苦,她这把年纪还考研究生,如果她考上了我没考上,我自己都会不好意思。”
大道理说得再多,都比不上父母的以身作则。
因为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靠听,而是靠看的,看父母做了什么,看父母做得好不好。
无论什么时候,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03
最好的教育
是你在长大,我也在成长
台湾作家黄淑文说过这样一句话:
“最圆满的亲子关系,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时,成就自己。”
保持自我成长,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女儿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语文作业,题目是“我以妈妈为榜样”。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写作,但是女儿一会儿挠头,一会儿咬笔,一会儿叹气。
最后她按捺不住跑来问我:
“妈妈,你有什么超级厉害的能力啊?
小文的妈妈开了一家卖衣服的店,是老板;天天的妈妈工作也很厉害,她管着很多人;阿丹的妈妈是医生,能治病救人。
妈妈,我应该学你的什么啊?”
女儿突如其来的一问,把我问懵了。
记得刚成为妈妈的时候,我决定离开职场,全身心地回归家庭,当起全职妈妈。
那时候,我的人生都是围着孩子转。
所有的能力、追求、梦想,统统都被丢弃在我当妈的那一刻。
那天,我没能给女儿一个明确的回答,因为我自己都忘了我有什么擅长的。
后来,我看到女儿在作文里写道:
“我的妈妈,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除了洗衣做饭,就是在家看电视……
以后我也要像妈妈一样,天天在家看电视。”
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提醒着我,其实我不仅在自己眼中一文不值,在女儿眼中也是一个不好的榜样。
我以为我牺牲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实不是。
原来孩子更希望,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厉害的妈妈。
于是我决定重返职场,即便我知道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有时候,我会带着工作回家,女儿有时候会好奇地凑过来,看我在干什么。
我每次都会告诉女儿:
“妈妈在工作哦,以后妈妈也要努力学习,因为妈妈要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
后来,我对工作越来越上手,女儿的学习也越来越主动自觉。
我们家就变成了,我在一边工作,丈夫在一边考证争取晋升,女儿在一边看书学习。
谁能说,这不是最好的教育呢?
因此,作为父母,想要教育出一个好的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
你多努力一点,孩子就会知道什么叫认真;
你不停地提升自己,孩子就会看到什么是进步;
你越积极上进,孩子就越早从你身上学会自我鞭策。
所以说,最好的教育,是与孩子共同进步,彼此成就。
04
董卿说过:
“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按照那样标准去做,以身示范,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
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所谓教育孩子,就是永远执着地栽培自己。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无数种,但最有效的方法仍是以身作则:
你想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唯有当你变得足够优秀时,你的孩子才会以你为榜样,并站在你的肩膀和格局之上,变得更优秀。
育儿先育己,点个“赞”,一起做成长型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