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也越来越拥挤了
昨天,457万考研大军奔赴属于各自的考场。457万,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光看绝对数字,恐怕很难有一个具体一点的概念。有媒体做了一个比较,今年咱们考研的人数,几乎约等于新西兰的全国总人口(查了一下,2020年新西兰人口刚过500万),比世界上105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都多。
2011年——2020年十年间,硕士招生人数扩大了约一倍。
今年的报考人数,是2011年的约3倍,也是首次突破400万。而这个首次突破,就从去年的377万,直接来到了457万,大涨约80万人,增长率21%,再创历史新高。
考研越来越难了,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越来越“卷”了。
去查了一下1999年大学本科扩招的数据,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录取108万人,报考人数为320万,录取率为34%;1999年扩招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硕士招生人数,在2020年时就已突破了110万,今年应该还会增加。
把今年考研的数字,和1999年考大学的数字对比一下,你会发现20年后的今天,考研的人数,已经快和当年考大学的人数差不多了。
按照教育部的数据,2020年高校毕业生为874万,2021年为900万出头,457万人考研,也就是说,几乎一半的高校毕业生都在考研。这个比例也是很高了。
所以,很多人看到“457万人考研”的数字时,第一反应就是——文凭贬值了,连硕士也越来越不值钱了。
这当然没错,但还有另外一点,而且是更重要的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了。
是什么?
被很多人忽略的一点,是——读书更难改变命运了。
以前只要读个本科、大专,就能有不错的工作和收入,现在是想都别想,或者对多数人来说已经变得很难,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加入考研大军。
当越来越多人都挤在同一赛道的时候,想要脱颖而出,难度肯定是地狱级别的。尤其是很多人还在固执地认为,既然我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我的孩子应该也可以,也必须可以。
但是大人,时代变了,要用新的眼光来看世界了。
过去各行各业高速扩张,很多职位都空着,你只要文凭差不多,干几年就是小头目,再干再升。
现在呢?就像457万人考研一样,周围太多和你差不多、或者文凭比你高的人了。而且,上面的职位都有人,不走一个就空不出来,干到累死可能也轮不到你,所以你才觉得“卷”。
还有一点,得益于这些年国家的高速发展,每个人的下限都已经被抬高了许多。
就说以前去考研考场的方式吧,多少人是骑自行车、坐公交,现在呢?多少人是提前几天就在考场边上订了酒店,好吃好喝、休息得也好,就只看考试发挥了。
家庭条件普遍比以前好不少,这时候,更谈不上“读书改变命运”,可能也就改善,对于有些人来说,甚至只是维持不下落。
出路?
既然要破除“内卷”,当然还得向外延伸。
从过去看,一个华为,干掉了国外的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思科,西门子等等,每年校招、社招无数人。
华为的收入多高大家都知道,每一个高收入的华为人背后都是一个中产家庭,这又是多少购买力、消费力。华为促进了多少上下游产业,这些产业背后,又是多少中产家庭。
所以啊,不论有些国家怎么歇斯底里,想遏制我们,我们都会坚决发展,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否则,就只能在现有的一亩三分地里卷死。
华为干掉了国外的通讯,美的干掉了国外的家电,在当前这个新时代,如果国内有企业再能干掉国外把持了100多年的汽车行业,又会溢出多少高薪岗位?涌现多少中产家庭?
对于个人来说,想要反内卷,恐怕也得在“外延”上下功夫,比如聚焦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专业。
如果是传统专业,已经卷得太厉害,读了硕士也未必增加多少竞争力,将来怎么办?再读博士吗?学历的拔高,终究是有上限的,不可能一直提高。
但对有些人来说,不提高更不行,因为水涨船高了,自己也没办法。这可能就是“内卷”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