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们一起吃过的瓜,可以说一个比一个狗血。
有人感慨:两性关系的底线在哪?
普通人甚至代入,表示越来越难相信亲密关系,很难相信异性。
前段时间,“霍尊&陈露事件”女主被抓,我想起一位老师的“预言”。
那时,所有人都在讨伐霍尊,她冒着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直言:
陈露不仅利用性别对立煽动情绪获取利益,还把私密聊天记录公之于众。
违法的同时也在破坏两性之间的信任,是一次非常错误的示范。
一语成谶。
这位老师就是 @沈奕斐,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除了B站博主,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
沈老师曾经因为一堂大学恋爱课意外走红网络,后来她干脆把课程搬到网络,与更多人分享、探讨两性关系。
话题也是一个比一个尖锐,一个比一个深刻,一个比一个露骨。
为了让年轻人学会处理亲密关系,她甚至在线开讲针对成年男女的性教育,听得人面红耳赤。
而身处亲密关系中的我们,能学到的不只是某个与众不同的观点,还有科学看待两性关系、解决问题。
01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太了解异性,
不懂什么是亲密关系
沈奕斐老师有一期200多万播放的视频,标题叫做:
主题就是,小h文、A片对一代人性别观念的扭曲。
如果说正确的性教育叫性启蒙,那这些东西带给我们的就是“暴力性启蒙”。
因为绝大多数“作品”充满暴力、虚假的情节,女性也总被当作服务工具。
沈奕斐老师提到一个真实案例:
一个女孩,她自小被父母教育洁身自好,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好自己身体。
另一方面,父母并没有给到正确的性别教育,她对两性的了解来自情色小说里的描述。
女孩误认为“第一次极其痛苦”,她甚至因此厌恶异性,对亲密关系有了心理障碍。
这其实不是某个女孩的遭遇,而是一大批人的经历,只是结果有所不同。
男孩也是如此。
直到长大成人、走入社会,都很难正视异性。
一旦有了偏见,便难以真正做到欣赏异性,更难获得健康的亲密关系。
前些天,杨笠再次被抵制。
2022年,关于“普信”的骂战竟还在持续。
男男女女都在用“普通却自信”嘲讽彼此,这在网络世界里处处可见……
忍不住想:
为什么性别对立那么容易被挑拨?
沈奕斐老师给出了答案,根源还是:
我们不懂性别,不懂异性,不懂亲密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男人“普信”本就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就像“男主外、女主内”一样刻板。
但在今天,这些旧观念正被新时代男性、女性打破。
也就是说,大家不接受新思想,却在一个旧观念吵个不停。
意义在哪?
换个角度讲:
难道我们普通家庭的教育,要刻意告诉孩子不要自信吗?
显然不是。
无论男女,都应该成为自信的人,尤其在女性越发独立的年代。
沈奕斐老师还特别鼓励女性勇敢展示自己,通过努力打破刻板印象,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职场……
事实上,现在每隔几年,我们就得刷新看待异性的方式。
然后才能深入了解,发展亲密关系。
而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正确理解,一定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异性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我们的孩子,连最基本性别意识都没有,幸福一定会是个难题。
02
我们为什么要懂异性?
为什么要懂亲密关系?
沈奕斐老师最经典一堂课,还是让她走红网络的那堂恋爱课。
主题围绕“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难脱单”展开。
人人都向往亲密关系,真正得到的却寥寥无几。
问题出在哪?
沈奕斐老师提到一点:
社会发展迅速,现代男女,无论老幼,都容易把自己框在固定的恋爱模式里。
当被问到想要什么样的爱情和婚姻时,我们脑子里会出现一个场景,想当然地认为那就是适合自己的。
但这种形式的爱情是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吗?
不一定。
比如很多夫妻真人秀,总会把某种模式炒作成金科玉律,被年轻人奉为恋爱宝典。
其实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更何况电视里演的未必真实。
更可怕的是,所有的网络信息、影视作品、意见领袖都在讲:
你的另一半要做到哪些事才是爱你的。
沈奕斐老师分享了一个生活细节。
有一天女儿对她说:
“妈妈,我觉得爸爸不是很爱你,因为爸爸没有为你做很多特别体贴的事。”
她回答女儿说:
“虽然爸爸不是一个偶像剧里的模范丈夫,但是爸爸所做的都是能让我特别开心的事情。”
并列举了很多细节作为说明。
女儿领悟道:
“原来爸爸对你如此重要……”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外界鼓吹的爱情,未必就是美好的。
否则在最初择偶时,因为不懂异性,不懂亲密关系,很多人完全是按照外界给定的模式恋爱。
对此,沈老师提到一条底线,换言之:
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沈奕斐老师说,她的底线是善良。
她觉得,无论自己的伴侣有什么缺点,都不能不善良,所以在择偶时她特别关注另一半对陌生人的态度是否和善。
假如未来遇到矛盾,这个善良的另一半才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
其实懂亲密关系的意义就在于此:
能让我们时刻保持对自己情感生活的独立思考和清醒认知。
“不断突破那些试图框死我们的框架。”
03
懂得解决问题的两性关系,
会更加长久
虽然很懂两性关系,精通各种理论知识,但沈奕斐老师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让她头疼的情感问题。
年轻时她是一个动不动就会提离婚的人,她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两种状态:
特别爱或者想离婚。
无论是金钱观、家庭观,还是和父母相处的方式……她和丈夫之间有很多分歧。
但在分歧发生时,两个人会很自觉地思考、就事论事:
1、问题如何解决?
2、离婚能不能解决问题?
3、换一个人是不是还会有类似的问题出现?
沈奕斐和丈夫商老师相识25年,结婚20年。
随着问题一点点解决,矛盾越来越少,感情越来越好,也探索出了最适合的生活方式。
比如两人年轻时曾经签过一个协议:
吵架的时候不能故意触碰对方的软肋。
吵架是必要的,但不是用语言伤害对方,伤害自己。
有人会说,真正美好的爱情还需要签协议?难道不是心意相通地懂对方?
其实两性之间没有天作之合,只有后天不断磨合。
沈奕斐老师也说:
冲突解决之后,感情反倒在加深。
现实中我们经常遇见的感情问题,从某个角度看也有科学规律可循,也完全可以用知识去解读。
重点是,我们能不能做到理智先行,这也是不断学习知识、武装大脑的意义所在。
与其凡事跟着情绪走,不如自己有能力把问题分析明白,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或者先让自己满意的解决办法。
能解决那就好好过,实在解决不了,大不了就是个“离”。
或许只有我们能够正确看待两性关系时,也就能真正明白两性之间的底线在哪。
优质的亲密关系能治愈一切,也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