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当年为了面子, 选了985末流专业, 如今找工作, 开始后悔了

虽然高考志愿填报,是高考结束后要干的事,但实际上从小学开始,我就开始准备上了。

刚开始,是在清华和北大之间挑,挑了清华,因为名字好听一些。

到了初中,人懂事了,便开始琢磨着中科大可不可以拼一下。

然而到了高中,认清现实了,这会儿就只能在末流一本和“顶级”二本之间选择了。

至于高考估完分后…我感觉,能有个学上就不错了…

当然了,最后我还是考了个不错的二本,不过在选专业的时候,也犯了一个特别常见的错误。

这个错误并不是二本考生专属的,实际上至少过半数的人,都在一个问题的选择上犯过难:面子。

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不一定认同,但是在当年那个二本还有好多大学叫“学院”的年代,那真是宁愿选个差点的“大学”,也不愿意选个好点的“学院”。

(麻省理工除外)

那么这个差别到底有多大呢,最近在网上有位985末流专业同学的吐槽,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或许今年要参加高考的考生,可以提前听听,避个坑。

当年的面子,如今的后悔

虽然这位哥在帖子里没透露具体的学校和专业,但给我的感觉很明显,那就像是在医科大学的药学专业里,学了个炸药。

所以在如今的校招市场上,本校外校溜达了几圈也没遇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属实后悔当年为了面子追了个985高,没去抄211的底。

刚开始我还觉得他说的可能有点夸张,因为虽然有点偏门,但高低也是985啊,找工作的时候有那么难吗?

后来仔细一琢磨的话,感觉还真有。

从话里话外可以得知,他所在的这所985大学,应该位于名校云集的一二线城市。

听起来是不错,区位和名气都占全了,但是和三线城市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比起来,就没有那种木秀于林的感觉了。

所以在这些更“卷”的地方,大企业的人精HR们早就把各个学校的优势专业研究得门儿清了,即便你是985,那也得看专业实力,和热门程度。

当然了,这位毕业生说的找不到工作,我的理解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说是“不如211的工作”。

但是顶着985的光环,却落得个不太理想的结局,这个锅,到底是该让区位背,还是该让专业背,又或者是该让院校来背呢。

要我说的话,可能都有原因,因为这个事,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考志愿填报的“定律”

在网上,有各种高考志愿填报的“老师”,在那宣扬一些高考志愿填报的“定律”。

比如说城市大于学校,专业大于学校之类的。

实际上这都不全面,因为志愿填报首先对文科生和理科生来说,更有利的选择方向就不一样。

再具体到区位和专业的选择上时,更是有很多的变数,完全不能用某一个因素去挤压其他因素的权重。

所以要我说的话,这些跳大神的人,都是…

这几种因素的权重究竟应该怎么来衡量呢,我们先说理科生。

自然科学类的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足够细分。

这种细分,体现在了专业知识的壁垒上,或者说专业与专业之间,并没有那么多互通之处。

就比如说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以前有不少大学都是统一划到了化工类专业里,但实际上甭说是无机和高分子之间的区别很大了,它们跟应化等相关专业也是没什么关系。

所以,理工类毕业生所学的知识,是适用面窄,但深度足够深,专业性极强。

那么在选择院校的时候,就应该在专业排名上多下功夫,而不应该在目标院校究竟是985还是211上纠结,更不必在城市的选择上闹心。

因为还是那句话,哪所大学的哪个专业更强,那HR们早就预判了你的预判了。

相比之下,文科生的选择就比较直观了。

因为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学习的范围更大、相互的交集更多、专业间的互通性更强,所以在学完了之后经常会有两种感觉:要么是什么都能干,要么就是什么都干不了。

所以那些说大学生“毕业即改行”的,绝大多数说的是文科专业,而不是专业性更强的理工类专业。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文科生在志愿填报的时候,最高的优先级自然应该是学校的排名、以及城市的区位优势,最后才是专业实力的强弱。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说的这些,都是介于985和211水平时的参考标准。

在211和211以下的选择上,标准实际上只有一个:选学校。

这听上去好像跟上面说的有点矛盾,但这里有一个不同点,在于211这条线,是标定了一个人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标尺。

而且这两类院校之间从学术水平到学风差异,再到深造条件和资源掌握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

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这道鸿沟,比末流985和顶级211之间的界限要宽得多。

所以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能选211,就尽量不要选211以下院校,即便是专业不如意,也应该是通过入学后转专业,或者是考研改行来补救。

写在最后

其实除了区位、学校和专业这三大因素之外,也不能排除有的考生对某一所学校、某一座城市或者某一个专业有执念的可能性。

但是从长远规划上来看,大学里的这四年,是为将来安身立命打基础的阶段,相比于个人爱好来说,那些更能强化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才是理性的选择。

当然了,在具体到某一所学校的某个专业上时,也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满意的瑕疵。

但相比于为了面子去追求名校,或者是轻信某一种“定律”而忘记核心来说,这种综合评判下的选择,才是最好的筛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