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呱呱坠地,都老天派来的天使,他们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不属于父母,因为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可事实上,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要么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让孩子帮自己完成;要么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然后不由分说地迫着孩子去奋斗。
我们听过世上三种鸟的笑话,虽然第三种鸟(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有点贻笑大方,但不少家长却真的是那样做的。
近日,正是考研成绩刚刚放榜的日子,网上有一段视频冲上了热搜,老妈希望女儿考研成功上岸,就在女儿上网查成绩的时候,她在一旁无比虔诚地祈祷:保佑女儿考研成绩660分!妈妈以为考研如同高考,满分均为750分。
当女儿告诉妈妈,考研总分才500分时,妈妈生气地责怪女儿没有早说,于是又无比认真地将愿望改为460分。
当女儿再次申明360分就可以上岸时,老妈又一次修改了自己的愿望并且更加虔诚地祈祷起来。后来女儿实在看不下去,直接甩出一句话:别抱幻想啦,我考前只复习了三天。
老妈听后勃然大怒,抬腿就往女儿身上踹去。本来满怀希望的祈祷女儿考660分,然后一而再做出让步调整期望值,结果女儿连考360分都没有指望。眼看着自己的愿望一步步落空,这样换了谁的家长都难以接受。
考研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四门考试科目,有两门公共课(政治和外语)各100分,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150分,一门专业课150分,不过管理类的联考满分是300分。
有人调侃:这绝对是亲妈,连考研考哪些科目,怎么个考法,都不知道,却在考试放榜那一刻一通乱“发力”,太搞笑了!
也有人说:这老妈祈祷的哪是成绩,其实就是异想天开的奇迹,和天上掉馅饼如出一辙。
话是这么说,理也是这个理,但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业这事上,总是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
在一高中生家长群里,家长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如何选科,“3+1+2”的新高考模式的到来,高一学生正面临着选科分班,他们很是淡定地按着自己节奏在上课,家长倒是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各种焦虑不安地讨论着如何取长补短。
学习也好,高考也罢,都是孩子的事情,家长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要么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要么是代替孩子做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我们说好放手让孩子成长,家长只是孩子的陪伴者、倾听者和领路人,只很多时候,家长却总是超越界限帮孩子操心,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很多时候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青春期太叛逆。可在如今教育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家长自己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是否与时俱进,是否孩子成长规律匹配;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建议家长们按以下三个标准自检一下:
是否把孩子当朋友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天下就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别人家的孩子”比下去,孩子优秀不仅可以未来一片光明,而且让父母倍儿有面子。
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很多时候把自己真的当成孩子的老师,并且是终身不退休的老师,一副高高在上的下达命令,并且不容孩子反驳、不服的那种。
他们却忽略了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到平等和尊重,才可能有可教时刻。反之,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家庭教育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只有把孩子放在朋友的位置上,给予尊重,平等对话,孩子才会打开心门,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是否把握住分寸和界限
剥夺孩子犯错的机会,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总是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自居,过分插手孩子的事情。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避免孩子走弯路,内耗时间和精力,但不是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很难真正形成自己的能力。
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去探索经验,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孩子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
因为我们都知道,自信心对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自信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自卑的人一定不会成功。
身教重于言传
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得率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用一些自以为是的道理,指手画脚地只要求孩子去做。
虽然这位母亲对女儿考研的事很上心,可自己连考研是个什么情况都一无所知,结果闹出一个天大的笑话。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别人的时候,要做到用行动去影响他人,而非只说不做。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总之,父母作为孩子一生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和性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