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志愿填报: 宁选一线城市的二本, 也不去三线城市985? 老司机给你带带路!

2021年高考已经结束。接下来,对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讲,除了等待高考成绩外,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填报志愿了。

作为省级重点高中的副校长,过去十多年来,每年都会有很多家长和考生向我询问有关高考填报志愿的事情。对于他们,能够准确填报志愿,重要性不亚于高考。如何避免高分低报或低分高报,如何把分数与兴趣相结合,要不要让孩子出省读书,都是家长关心的问题。

这些年我逐渐摸索出一些规律和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不错的效果。有些学生根据我的指导,顺利被心仪的大学录取,我感觉很欣慰。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2021届的考生及其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叶校长正在指导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

提前批志愿,不填白不填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院校传统志愿就是顺序志愿,是指在同一个录取批次设置的多个院校志愿有先后顺序,如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每个志愿只包括一所院校。

传统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不少院校明确表明只录取第一志愿考生),考生的高考志愿是投档的第一要素。

新高考下,普通类各段次的提前批和艺术类第一批志愿仍是院校传统志愿。

普通类提前批实行“一次填报,分段录取”方式。也就是所有段次考生均有资格填报提前批相应层次院校,都必须在6月26-27日填报。录取时,按照学校要求分段录取。

提前批志愿是为广大考生增加了一次高校录取的机会。我认为,符合条件并愿意就读的考生都应该填报。2017年,我鼓励一位636分的浙江考生报考浙大农科类,最后压线录取。2018年,一位653分的学生填报浙大提前批食品科学专业,多1分录取,这实在是很划算的。

提前批志愿由于是“志愿优先”原则,所以,每年投档录取分数波动要比平行志愿投档分大。运气好的话,能以低分进好学校。没录取,又不影响后续的平行志愿。所以,对于提前批志愿,个人认为“不填白不填”!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填报志愿时,只有拔尖的高分生,才能在大学与专业的选择上游刃有余。大部分考生都不可能两全其美。以什么为主,没有标准答案,要因人而异。

好学校有丰富的师资、社会资源,有好的学习氛围,就业时有优势;好的专业让大学不乏味,也是很多人事业的起点。两方各有优势。

建议对于高分考生来说,学校层次比专业更重要!能进985和发达地区的211,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应当尽量填报。很多好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大一结束才分专业。现在大学的管理也越来越人性化,学生转专业的机会也增加很多。

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专业选择比学校选择更重要。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要注意认真选择。选专业也要考虑自身的性格、能力、学科特长等因素。如果大学里考虑通过转专业方式的,则填报同一大类或学院的专业为好。

还有关于“热门”和“冷门”专业之分。在我看来,学生的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倾向是最重要的,还要能够结合将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过,无论什么专业,是要学得好,都会有出息。请记住“顶尖者永远有位置”!

去哪里读大学?

去哪里读大学,这是一个家长肯定比孩子更关心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如果是地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的名牌(985)高校,可以去。因为这类学校在社会上声望很好,一般用人单位都知道。而且学校地处偏远,分数相对江浙沪名校会低一点。以部分985高校为例:兰州大学各专业投档分在617~627分之间;西安交大各专业投档分在642~658分之间,15个专业招生,只有2个专业投档线在650分以上。

高考分数600~630分区间的同学能够录取到外地的211高校(江浙沪地区211高校基本没戏了),就不必一定要读本省的非211高校。

不能读江浙沪211高校的,又不愿离家太远的。如果能在江浙沪较好的普通高校就读,也可选择。

高考分数为一段线左右或者以下的,尽量选择在本省就读。一般普通院校肯定是当地人招生人数多,外地少,大部分考生毕业后还会回本省找工作。所以读4年大学,还要积累4年的人脉关系。

“孔雀东南飞”,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师资力量也必然优于内地高校。到高校云集的大城市读书,可以见识到更多优秀的同龄人,更早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学技术的理工类还好,如果是经济类、法学类等偏重于人脉资源的专业,尽量在本省就读。

建议大学所在地域选择的原则:首先是“北上广深”或者“江浙沪”;然后是“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大学所在城市)由大到小”。大学不是真空环境,必然受到所在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氛围的影响。你的思维方式、眼界、思想开放程度也必然受到感染。

最后说一点,要运用学科优势填报志愿。比如今年选考物理的人数大减(据说只有2.8万多人),但是2019年限考物理专业比2018年增多。如果有选考物理的学生填报仅限物理专业,就会具有极大的填报优势。按希望成绩估计,有物理的且填报仅限物理专业,相当于高考多考20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