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健康管理专业在高校持续“走红”。根据新发布的调研数据,截至2021年9月,国内共有123所院校获批设立了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
从2016年的5所到2021年的123所,设立健康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倍增。当下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热”离不开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教育部曾多次发文,鼓励支持高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仅2021年就陆续发布了两份文件。
2021年3月17日,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提到要加强布局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大健康相关专业。
2021年8月10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指出,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健康教育等相关专业,支持高校设立健康教育学院,培养健康教育师资。
健康管理专业从进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再到教育部鼓励高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健康教育学院,意味着健康管理在专业学科领域获得了教育部门及高校机构的认可。
如何借助政策优势,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如何实现健康管理专业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增强专业及学科的认可度?可能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实训及科研创新方面仍需多发力投入,在资源、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自建健康管理实训室。
健康管理实训室,作为高校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教研创新平台,健康管理实训室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一般需要考虑:软件系统、硬件设备、教学需要、科研创新需要、实训实践需要等。
一、信息化技术提升软件实力
医疗智慧化、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高校可考虑引进实训教学管理平台、智慧实训中心系统等,实训、教研、考核一体化,提高院校实训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二、专业级医学设备提升硬件水平
高校健康管理实训室可增设一些专业级医学设备,如检验设备、功能医学检测、干预康复设备,让学生在实训教学实践中对“治未病”和健康管理思维耳濡目染,提升毕业生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保健、护理康复、疾病预防、健康保险、卫生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等领域的岗位胜任力。
依托HRA可视化健康管理工具,开展健康管理具象化实践教学。3D图像展示各个器官、各大系统,让器官功能状态健康与疾病状态具象化、可视化,突破实物教学难以展示内部复杂结构的局限,从而加速学生对人体结构、机能和病例特征的理解,大幅提升教学效果,有效解决医学及健康管理专业传统实训难的问题。
在康复教学科研实践中,EIS红细胞影像、PMR微循环治疗可让学生和教师从红细胞及微循环的全新视角,了解亚健康及慢病的预防及治疗。专业级医学设备可以丰富完善教师的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内容、教学用具,提升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与就业需求对接,提升教师科研创新水平。
清华、北大、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医科大汾阳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已应用功能医学系列设备开展师生关爱计划、健康云数据项目、临床实训、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三、专业的健康管理师资队伍
医疗和健康教育需要前沿科技来支撑,也需要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才能培养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打造高学历、高技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健康管理新学科和新课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
除了自建健康管理实训室外,高校也可考虑借助医院、健康管理机构的资源,联手打造健康管理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实训,借助机构的医疗临床设施和医学人才资源,对学生进行健康管理实践实训教学。
总之,无论是自建健康管理实训室,还是与机构合作打造健康管理实训基地,初衷都是为了健康管理理论实践化,推进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希望未来涌现更多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让健康管理学在中国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