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委员建议“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引发社会广泛议论,一度登上热搜榜榜首,再度将“艺术考级”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国家当初设置艺术类等级考试,主要是为了激发青少年对艺术的兴趣,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同时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从现实来看,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艺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习艺术,热爱艺术,投身艺术,青少年群体的整体艺术素养不断提高,也为各级各类艺术学校选拔艺术类人才储备了优质生源。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人们看到在各类竞争性生源选拔中,艺术类考试等级证书被赋予了“加分”的功效,成为了招生考试“入圈”的优先考量、甚至竞争胜出的“宝器”。由此导致的是,一些家长受功利心驱使,送孩子学习艺术,不是出于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而是为获得考级证书,希图以此增强孩子的竞争优势;一些艺术教育机构则看准商机,将艺术兴趣班变成“考级培训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由兴趣培养转移到技能培训,希图以考级通过率来扩大影响、招揽学员,获取高额利润;有的甚至故意制造焦虑感,诱导孩子家长通过“速成”方式,让孩子取得考级证书。一些孩子长时间在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技巧”训练中,接触艺术,感知艺术,很多孩子因此而抵触艺术、远离艺术。由此造成的一个怪圈就是:证书越拿越多,证书等级越来越高,但是艺术欣赏力、理解力、创作力却跟不上,有些人因此而对艺术丧失了兴趣,甚至“闻艺色变”,完全背离了学习艺术的初衷。
在此背景下,委员建议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自然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在微博发起的10万人投票中,近七成网友赞成取消艺术考级。特别是孩子家长,认为取消艺术类等级考试,不仅可以省去大笔费用,孩子也不会那么累了;一些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则指出,艺术培训机构及家长片面追求艺术考级证书,背离了艺考培训的初衷,“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与机械枯燥的“技巧”训练,不仅违背艺术教育规律,也有损孩子对艺术的正确认知,最终受到伤害的是艺术和孩子。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虽然绝对,但不无道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要全面地辩证地分析看待,最重要的还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解决之道。对于艺术类等级考试也是一样。艺术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学艺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学好艺术。学习艺术除了兴趣,还需要一定的天赋,再加上科学的指导和勤奋努力,才有可能学好学精;如何衡量则需要一个标准,这就是现在通行的艺术考级证书。从理论上来说,艺术难度越高,相对应的级别就越高,反之取得的等级越高,艺术能力水平也就越高,二者之间是正比关系,这是无可否认的。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中小学生拿到了很多艺术等级证书,其中不乏高级别等级证书,但是实际能力却一般,与等级证书级别要求具备的能力不相称,于是有人建议取消中小学生艺术类等级考试。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艺术类等级考试是否合理,而在于各方面对艺术类等级证书进行了“权力滥用”,赋予了等级证书太多的“附加值”,甚至把它视作“通关文书”“终南捷径”,乃至必须具备的“入圈硬通货”,导致艺术类培训“走了样”、艺术类等级考试“变了形”、艺术类等级证书“贬了值”。
在国家大力实施“双减”政策、更加重视艺术教育背景下,更值得我们考虑的,不是该不该取消中小学生艺术类等级考试,而是如何规范艺术类培训市场,如何看待并适用艺术等级证书,采取切实举措消除等级证书在各类招生中的“溢价”功能,真正让艺术类考级回归到最初设置的初衷,让艺术等级证书回归到原本应有的位置。